-
李渔(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1611—1680),字笠翁,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
晁补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二年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十余岁即受苏轼赞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散文流畅,其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
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
骆宾王(约626—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
刘长卿(唐朝时期大臣、诗人)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张九龄(唐朝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
刘攽(北宋著名史学家)
刘攽(1023—1089),字贡父,号公非,宋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庆历六年(1046年),与其兄刘敞同时考中进士,先是做了二十多年的州县地方官,后升为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熙宁初因反对新法出为地方官。坐任京东转运使时职事废弛,贬监衡州盐仓。元祐时起为中书舍人。刘攽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曾协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负责该书的汉代部分。他独立完成的《东汉刊误》一书,尤为时人所称道。另有《彭城集》、《中山诗话》传世。为人不修边幅,喜欢开玩笑,并因此得罪了一些人,终不能改。
-
徐熥(明代藏书家)
徐熥(生卒年不详),字惟和,别字调侯,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后十余年不第。徐熥致力于诗歌,宗法唐人,尤以七绝著称,善写情至之语,人诵之荡气回肠。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与其弟徐火勃在福州鳌峰坊建“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以藏书、校勘图书为事。家不富却好周济,有“穷孟尝”之雅号。卒后入祀于乡贤祠。有《幔亭集》。
-
韦庄(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乾宁元年(894)进士,任校书郎。后仕蜀,官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词与温庭筠齐名,称温韦。然风格有别。韦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语言清丽。词存55首,今有王国维辑《浣花词》一卷。
-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元代四大家"之一)
倪瓒(1301—1374),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又尝变姓名为奚元朗,字玄瑛。无锡(今属江苏)人。自幼读书过目不忘。长事翰墨,诗曲俱佳,又善琴操,精音律,画尤有名,为元四大画家之一。家豪富,所居清閟阁,多藏书法名画秘籍。元末弃家业,泛舟五湖三泖闻,自称“懒瓒”“倪迂”。常随兴挥洒,偶流于市,人争贸之。著有《清閟阁集》。《新元史》《明史》有传。散曲今存小令十二首。
-
卢纶(唐代诗人)
卢纶(739—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
-
曹勋(宋朝太尉)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年),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年)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
-
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
韩淲(南宋诗人)
韩淲(1159—1224),字仲止,号涧泉,韩元吉之子,许昌(今属河南)人。曾经是官判院。以诗鸣当世,和赵蕃(号章泉)齐名,号“二泉”。人品学问,都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五十岁的时候就不当官了,隐居上饶。嘉定十七年,因为时事惊心,写了甲申秋三诗,患病而死,那年他六十六岁。有《涧泉集》二十卷、 《涧泉日记》三卷、《涧泉诗馀》一卷。
-
王士祯(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
韩翃(唐代诗人)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宝应中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建中初,德宗赏识其《寒食》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明人有《韩君平集》。《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
赵秉文(金代诗人、学者、书法家)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进士。章宗明昌中,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以会事得罪,后复起。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封天水郡侯。金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卒,年七十四,《金史》有传。能文,善诗词,亦工书画,草书尤警绝,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二十卷。
-
释函是(明代诗僧)
函是(1608—1686),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江淹( 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少孤贫好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高官厚禄,才思大减,人称“江郎才尽”。诗多拟古之作,颇能显示各家风格特色。抒情赋文辞工丽,委婉动人。著作有《江文通集》。
-
李俊民(金代文学家)
李俊民(1176—1260),字用章,号鹤鸣道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章宗承安五年进士第一,授应奉翰林文字,未几,弃官教授乡里。有《庄靖集》。
-
梁鼎芬(晚清学者、藏书家)
梁鼎芬(1859一1919),字心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湖北按察使。清亡后,为遗老。有《梁节庵先生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