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名
唐代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作者的统称。
-
林则徐(清代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号唉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御史、浙江盐运使、江苏巡抚,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后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归。咸丰初,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办军务,至潮州病卒,谥文忠。遗著有《云左山房诗钞》和《文钞》等。
-
契此(五代后梁时期僧人)
布袋和尚(生卒年不详),名契此,号长汀子,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高僧。世传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
-
黎民表(明代文学家)
黎民表(1515—1581),字惟敬,号瑶石山人,明广东从化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列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列子(前450—前375年),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有《列子》,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
-
王献之(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
宗臣(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
宗臣(1525一1560),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吏部员外郎等职。性耿介,囚作文祭杨继盛而得罪权奸严嵩,贬为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后以抗御倭寇有功,迁提学副使,卒于任上,年仅三十六岁。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粱有誉、徐中行、吴国伦齐名,合称为“后七子”,散文成就在“后七子”中较为突出,有《宗子相集》。
-
韦应物(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
范梈(元代官员、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
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临江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人。元成宗大德年间,以诗文驰名朝中,荐授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历任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江西湖东长史、建闽海道知事。为官清正,甚有政声。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云:“豪宕清道,兼擅诸胜。”与虞集、杨载、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有《范德机诗集》。
-
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
戴复古(1167一1248),字式之,号石屏,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因仕途不通,一生清苦,漫游了大半个南中国,以诗负盛名于江湖间达五十年之久,是南宋中叶以后谓之江湖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又搀杂些江西派的风格。部分作品指斥朝政国事,反映人民生活,较有现实意义。写景诗也极有妙趣,词风也较为豪放。有《石屏新语》《石屏集》《石屏词》。
-
钟繇(三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钟繇(151—230),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
萧纲(梁代文学家)
萧纲(503―551),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
赵佶(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有《千字文卷》,《芙蓉锦鸡》、《宣和御制宫词》三卷等存世。
-
杨维桢(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东维子,铁笛道人,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历任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元末遇兵乱,隐居富春山、钱塘、松江等地。诗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时称“铁崖体”。有《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丽则遗音》等。
-
刘因(元代大儒,理学家、诗人)
刘因(1249—1293),初名骃,字梦骥。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其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有《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
-
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1112年(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金兵初围开封,他坚决主战,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兵。后被贬。高宗时任宰相,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余日即被罢,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为人刚直,志在为国,终于抑郁而终。谥“忠定”。他是宋代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其诗文同人品一样,光明磊落,雄浑雅健,爱国之情,英雄之气跃然纸上,非寻常文士可比。有《梁溪集》等。
-
耶律楚材(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皇族子孙。17岁时中进士。兴定二年(1218),应成吉思汗之召,入克鲁伦河畔行官谒成吉思汗,并随其西征,经阿尔泰山,到达河中府(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他是一位政治家,又工于诗文,其诗通俗平易,不假矫饰。有《湛然居士集》等。
-
韦庄(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乾宁元年(894)进士,任校书郎。后仕蜀,官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词与温庭筠齐名,称温韦。然风格有别。韦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语言清丽。词存55首,今有王国维辑《浣花词》一卷。
-
刘长卿(唐朝时期大臣、诗人)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张九龄(唐朝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