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石岭关书所见》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中,诗人以沉重悲愤的笔触,记述了蒙古军的豺虎暴行,骄横气焰;记述了家乡人民饱遭兵燹,颠沛流离。同时,也抒发了一种立志戍守河山的雄豪气概。全诗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诗格抑郁悲壮。
- 作品出处遗山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文学韵律押豪韵
- 创作年代金末元初
创作背景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三月,诗人因故乡忻州(今山西忻州)被蒙古军攻陷,逃难阳曲(今山西阳曲),途经此关时作《石岭关书所见》该诗以记所见。
相关诗词
-
《书所见 其一》拼音版
沟中人啖尸,道上母抛儿。有眼何曾见,无方能疗饥。干戈未解日,风雪正寒时。归向妻孥说,毋嫌朝食糜。
-
《多丽·为友生书所见》拼音版
...。麝香粉、绣茸衫子,窄窄可身裁。偶回头、笑涡透脸,蝉影笼钗。忆疏狂、随车信马,那知沦落天涯。豆蔻初、可怜春早,菖蒲晚、难见花开。红叶波深,彩楼天远,浪凭青鸟信音乖。等闲是、这番迷眼,无处可安排。行云断、梦魂不到,空赋阳台。
-
《过无锡书所见》拼音版
朝发吴门东,暮宿锡山下。隔墙语呜咽,云是流移者。生来本村居,白首事耕稼。居城仅期月,区区避兵马。狂奴称老虎,咥人空四野。城降人出关,方□虎遭呙。里胥俄促人,负郭一网打。监官驱上船,寸步不少假。不知遣何之,骨肉忍相舍。□□哭声悲,涕与泪交泻。同行千数人,瘦骨皆□把。铁索连系颈,俯首若喑哑。天高恐未闻,尔悲知者寡。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其七》拼音版
放船出峡遇回风,石角参差尽向东。贪看好山如走马,不知波浪入船中。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其六》拼音版
沙岸崩时惟见石,江流曲处却逢山。荒林野屋元星散,古路行人自往还。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其五》拼音版
马颊庙前江水长,马头石下绿潭光。出山估客来求卜,抛纸放船浇酒香。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其四》拼音版
秋雨生苔绿正肥,江心石面暗浮衣。渔人网罟应难下,野鸭鸬鹚满钓矶。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其三》拼音版
龙福渡头滩最高,断桥崩石鼓秋涛。小船不敢当江下,独傍洲湾送短篙。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其二》拼音版
石潭秋水漾清萍,两岸青山夹去津。钩箭缠丝挟长弩,柳阴时见射鱼人。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其一》拼音版
石门滩下浪如雷,西岸人家夕照催。乱石满江滩路浅,唱歌踏水负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