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行

王安石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作品简介

《郊行》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蚕农勤劳辛苦还闹饥荒的现实,体现了王安石对蚕农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暗示了当时苛捐杂税猛于虎的社会弊端,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的关切之情。全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寓残酷的社会现象于朴素平实的语言中,含蓄委婉,沉郁深刻。

创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舒州任满赴阙,除群牧司判官。嘉祐元年(1056)十二月,王安石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第二年五月,他离京就任知常州军州事。根据当时情况推测,此诗当系至和年间所作。时作者年三十四五岁。

王安石漫步郊外,看见野外的桑叶被采尽,农家饲养的蚕结茧肥密,这本是蚕农大获丰收的喜悦之景,应该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王安石随意问了问农家的生活状况时,结果却让他困惑惊异:原来养蚕人长年辛苦忙碌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所以他写下了《郊行》这首诗以示对蚕农的同情。

  • 赏析

《郊行》此诗前两句写乡间春景。柔桑句,外景;芦箔句,内景。外景,用墨清微;内景,虽是素描,但物象丰满。诗中主人公由外入内,体察民情,看到的是养蚕成功的景象。

后二句转写主人公之“问”。此问源于一个现实的矛盾:百姓的勤苦劳作已经有了显而易见的收成,却还要像荒年一样饿肚子。作者此问,可以说是有疑而问,也可以说是明知故问。这一问,作者的“矛头”无疑是指向为...

展开全部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