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富阳道中

毛滂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春潮曾送离魂去,春山曾见伤离处。老去不堪愁,凭阑看水流。

东风留不住,一夜檐前雨。明日觅春痕,红疏桃杏村。

作品简介

《菩萨蛮·富阳道中》是北宋词人毛滂创作的一首词,这是词人晚年东归经过富阳时所作,意在追思旧情。上片写词人曾在此地与妻子分离,而今山水依旧,人事已非,已是人生暮年,无法承受那么多的悲愁。下片写东风无法挽留,檐前滴了一夜的雨,桃花、杏花也慢慢凋零、飘落,揭示的是怨春却又惜春的复杂感情,寄寓了浓郁的身世之感。全词以回忆往昔开始,然后转回现实,又由现实指向未来,淡淡写来,处处见景见情,语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

创作背景

据周少雄《毛滂简谱》考证,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毛滂在杭州法曹的任期届满,正欲进京选注。此时妻子赵英染病愈重,寄养在富阳僧舍。毛滂含泪与妻子分离,不料这一别竟成了永别。据胡可先《毛滂年谱》考证,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春,毛滂罢知秀州,东归衢州。此时毛滂已近六十岁,再次踏上富阳道,情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词。周旭《毛滂年谱新编》则认为此词作于政和元年(1111)春,此时毛滂已是五十岁的老人,重游富阳旧地,怀念亡妻赵英而写了《菩萨蛮·富阳道中》这首词。

  • 文学赏析

《菩萨蛮·富阳道中》这是毛滂于富阳途中填写的一首怨春词。全词即兴而发,一气呵成,观“春潮”,见“春山”,沐“东风”,觅“春痕”,平添了词人一腔的怨,满腹的愁。

词以“春潮曾送离魂去,春山曾见伤离处”两句起笔,给人以汹涌澎湃的气势,但它却是“曾送离魂去”的见证,留给词人的只是怨的郁闷。词人见到“春山”,自然就没有春的喜悦了,有的是“曾见伤离处”的联想。...

展开全部
毛滂

毛滂

北宋词人

毛滂(1060—1124),字泽民,江山(今属浙江)人。元祐中,苏轼守杭,毛滂为法曹,颇受器重。元符初,知武康县,改建官舍“尽心堂”,易名“东堂”,狱讼之暇,觞咏自娱其间,因以为号。历官祠部员外郎。政和元年(1111)罢官归里,寄迹仙居寺。后知秀州。《宋史翼》有传。著有《东堂集》十卷。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