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九溪十八涧

林纾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龙井山(2)数里,溪色澄然(3)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4)。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过了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进入了视野,这是九溪往北去的支流,这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这条溪流往上走,就是从龙井山开始的。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1)踵趾错互(2),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3)西(4),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溪流是流经万山之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但是却有很多的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蓊蓊郁郁,茂盛苍翠,不能分辨出上山的路途。沿着溪流找山路,看得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的路似乎有阻碍,等我们走过去却又发现有路。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1)其流。水石冲激,蒲藻(2)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3),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4)犹见沙石。

所有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作涧,总共有十八条涧,恰是九条溪的一倍。我碰到涧就停下来,发现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溪流里。流水和石块撞击,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那些稍深一点的地方,纵使积下了很深的水,也还是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子。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1),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2)。怪石折迭(3),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4)状。即林表(5)望之,滃然(6)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7)。出山已亭午(8)矣。

山上有很多的茶树、枫树、松树。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的路上,岩石更加地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聚集并随风摆动,就像是老人稀疏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有的像橱柜,有的像桌子,有的像一匣子一匣子书的形状。向树林顶上望去,云气四起。杜鹛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当我们走出山坳时,都已经是中午了。

光绪己亥(1)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2)吴小村(3)长乐(4)高凤岐(5)钱塘(6)邵伯䌹(7)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一起出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风歧、钱塘人邵伯䌹。

小提示:林纾《记九溪十八涧》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记九溪十八涧》是近代文学家林纾创作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游览杭州九溪十八涧的情景。全文以游踪为线索,沿溪而行,紧扣九溪十八涧自然景观的奇绝特征,通过对奇山怪石等自然景物的描摹,再现了九溪十八涧溪涧交错、山石巧怪、树动花摇的怡人景色。文章从细处着笔,动静结合,景物描写生动有致;寓情于景,趣意盎然,语言洗练,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九溪十八涧在杭州市西湖龙井南,流水潺潺,万壑争流,峰峦叠翠,山色葱茏,为西湖名景之一。当时作者屡次上京应礼部试,均不第,因此到杭州任东城讲舍讲席。文章为作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与友人同游后所记。

林纾

林纾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长庐,福建闽县(今福建省闽侯)人。清光绪时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曾依靠旁人口述,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著,文笔也很流畅,在当时影响颇大。晚年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是守旧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