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隗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作品简介

《秋日酬王昭仪》是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无声之场景写愁绪;颔联陈述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自然,表达对宋室的追念;尾联由抒情转入写景,用梧桐雨、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全诗共五十六个字,多撷前人语词入诗,却能一如己出,凄切悲凉不稍减,含蕴丰富,有历史纵深感。

创作背景

汪元量在宋末供奉内廷,即以琴艺事谢太后与王昭仪。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一同被虏入燕,历十余载,后汪元量乞为道士南归。被押北上和监居大都期间,汪、王二人“琴书相与无虚日”(王清惠《送水云归吴诗序》),多有诗歌唱和,《秋日酬王昭仪》此诗便是其中之一。

  • 赏析

无声是最大的悲哀。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中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几句,算是把愁写到了极致。汪元量此诗的开头,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其中“愁到浓时”总提,以下分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诗句不再言愁,但愁绪自见。在这种地方,辛词用说话表现,汪诗用动作表现,可谓异曲而同工。又,第二句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

展开全部
汪元量

汪元量

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

汪元量(约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进士出身。宋度宗时,以善琴而为宫廷琴师。元军攻陷临安后,他随三宫被掳北上至元大都,其间常往狱中探视史天祥,彼此以诗唱和,成为知交。后出家为道士,始得放还南归,浪迹江湖,了却残生。其作品,格调凄恻哀怨。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