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是近代诗人樊增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将陌尘、残柳、秋月的颜色放在一起比较,黄色渐次加深,描绘了灞桥边的典型景象。末句点出全篇主旨,满眼昏黄的销魂景象触发了游子的思乡愁绪。这首诗突破了传统的灞桥留别题材的表达方式,通过层层渲染,寓情于景,委婉曲折地传达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摹写逼真,颇为感人。
- 作品别称灞桥题壁
- 作品出处樊山集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创作年代清代
创作背景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该诗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当时樊增祥在陕西任知县。诗人颇负才名,中进士后,却长期屈居下僚。游宦关中,“易地者四,劳形案牍,掌笺幕府,身先群吏,并用五官”(《樊山诗集自序》),郁郁不得志。诗人经过灞桥,信手在旅舍的墙壁上题了这首诗,稍改好作欢娱侧艳之语的故习。后来谭嗣同偶然在墙上发现了这首诗并大为赞赏,该诗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相关诗词
-
《八月三日早起》拼音版
...行乐耳,富贵终何为。丈夫风云会,事业肩皋夔。时哉不我与,浩歌君勿疑。纫兰可为佩,制荷可为衣。驾以白玉虬,骖以苍精螭。翩翩八荒外,渺渺天风吹。世俗付一笑,造化真小儿。
-
《五月六日湖上晚归初见荷二绝·其二》拼音版
毵毵烟柳谁家树,拍拍西湖尽日风。和靖宅边山雨急,苏公堤下藕花红。
-
《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拼音版
飞乌先日出,谁知彼雌雄。岂无腐鼠食,来啄秽厕虫。饱腹上高树,跋觜噪西风。吉凶非予闻,臭恶在尔躬。物灵必自絜,可以推始终。
-
《十月六日小酌以自宝此身方有寿分韵得身字》拼音版
一从鼙鼓沸烟尘,十士相逢八九贫。梦境谁能为达者,醉乡犹幸属閒人。剩留佳句传来世,谨护风寒养病身。归去吾家有何物,岂无江水濯缁巾。
-
《七月六日》拼音版
瞥眼花成实,惊心鸟作桥。婆娑巫觋笑,斋沐老僧朝。薄月疏烟竹,回风怒水条。馀生施静峤,转觉世途遥。
-
《八月三日夜作》拼音版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夜衾香有思,秋簟冷无情。梦短眠频觉,宵长起暂行。烛凝临晓影,虫怨欲寒声。槿老花先尽,莲凋子始成。四时无了日,何用叹衰荣。
-
《三月六日集》拼音版
萧条为客恨江东,此日壶觞慰转蓬。自有山川知故国,谁从花草问离宫。文章已作南朝气,歌舞犹含朔漠风。愁绝园陵寒食节,君臣留得杜鹃红。
-
《过小孤山大孤山》拼音版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
《乙巳子月六日伊吾旅次被命回京以四五品京堂用纪恩述怀二首·其一》拼音版
浃岁锋车遍十城,花门嫠面马前迎。羁臣几见膺星使,清秩频渐附月卿。雨露雷霆皆圣泽,关山冰雪此归程。衔恩正对轮台月,照见征袍老泪倾。
-
《五月六日柬孔倅》拼音版
艾家河边蒲叶长,扁舟昨日过端阳。荆南客路千馀里,回首铜台亦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