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

元好问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西园(1)老树摇清秋,画船(2)载酒芳华(3)游。

西园的老树枝叶婆娑,轻轻摇动在瑟瑟清秋,华丽的游船载上美酒,我在那花间纵意遨游。

登山临水(1)(2)烦忧,物色(3)无端生暮愁。

登上那高山走近那流水,本是想驱除重重的烦忧,秀丽的景色扑入了眼底,却无端生起日暮的忧愁。

百年(1)此地旃车发(2)易水(3)迢迢雁行(4)没。

百年以前就在这里,北行的毡车被迫起程,寒风中易水迢迢远去,南飞的大雁隐没天穹。

梁门(1)回望绣成堆(2),满面黄沙哭燕月。

黯然回望汴京的城廓,园亭簇簇如锦绣成堆。可叹被俘的皇帝空剩得黄沙满面,泉涌的泪水洒落在燕地的月辉。

荧荧(1)一炬(2)(3)可怜,膏血(4)再变为灰烟。

熊熊燃烧的一把大火,实在是烧得可悲可怜,长期搜刮来的民膏民血,又再一度灰飞烟灭。

富贵已经春梦(1)后,典刑(2)(3)靖康(4)前。

昔日的富贵已经逝去,就像是春天梦后一般,惟有那西园景色依旧,仍让人想见靖康之前。

当时三山(1)奏功(2)三山(1)宫阙云锦(3)(4)

当年西园就如同三山仙境,浩大的土木刚刚完工,宫殿矗立,锦霞缭绕重重。

璧月(1)琼枝(2)春色里,画栏(3)桂树雨声中。

圆月如璧,玉树闪烁,春色盎然意正浓,华丽的栏杆边桂树挺秀,飘摇在飒飒的雨声之中。

秋山秋水今犹昔,漠漠(1)荒烟(2)送斜日。

寒秋的山寒秋的水,今天还仍旧似往时,弥漫的荒烟袅袅腾腾,凄凉地送走西斜的残日。

铜人携出露盘来(1)人生无情泪沾臆(2)

铜人被搬出建章官里,承露盘也已拆下迁徙,人生即便是冷漠无情,此时也难免泪沾胸臆。

丽川亭(1)上看年芳(2),更为清歌尽此觞。

我超然地站在丽川亭上,细细地观赏时花的芬芳,再一次为了清歌一曲,痛快地干尽满溢的酒觞。

千古是非同一笑,不须作赋拟阿房(1)

且不管千古的是是非非,都把它轻轻地同归一笑,又何须模仿《阿房宫赋》,再来作杜牧的感慨文章。

小提示:元好问《西园》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西园》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该诗以游览北宋故都汴京西园遗迹起笔,引出诗人对北宋覆灭的感叹;接着以西园昔日的胜景与宋帝“满面黄沙哭燕月”的失国之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全诗总结了宋徽宗园成而国亡的深刻教训,对金国统治者走上北宋老路表示了无限的痛惜。

创作背景

金宣宗兴定四年庚辰(1220)秋,元好问赴汴京应试落第,又恰逢金朝向蒙古求和被拒。在这多事之秋,诗人为排遣忧愁,往游西园。然而,西园内的草木亭台,却在在使诗人见而生愁,更引起诗人无限的感慨。他追忆宋徽宗耗费巨资修造园林,荒淫昏乱,以至国亡身俘的往事,联想到如今逼迫当前的大敌,日益削弱的国势,预感到金国重蹈北宋覆辙的可能,心中甚是伤感,因而提笔写下了《西园》这首诗歌。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