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中诸人引
〔金〕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送秦中诸人引》是金末词人元好问创作的一篇赠序体散文,作者先写关中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写弱冠之时,无暇欣赏关中之美,长大后想象与友人结庐南山,闭门读书,伸眉高谈,脱屣世事;如今友人归秦,而自己未能同行,遗憾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进行了讽刺,表达来春与友人相聚秦中的美好愿望。文章质朴恬淡,潇洒自然。
- 作品出处遗山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金代
创作背景
《送秦中诸人引》此文约作于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左右,当时元兵屡次攻打金国,世乱方殷。而作者刚中进士出仕不久,鄙弃权势,厌乱思安,绝意仕途。
相关诗词
-
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
秦山数点似青黛,渭上一条如白练。京师故人不可见,寄将两眼看飞燕。
-
秦中富人
高高起华堂,区区引流水。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陋巷满蓬蒿,谁知有颜子。
-
秦中送人觐省
二月清江外,遥遥饯故人。南山晴有雪,东陌霁无尘。骑别章台晚,舟行洛水春。知君梁苑去,日见白华新。
-
送乡中故人
少小与君情不疏,听君细话胜家书。如今若到乡中去,道我垂钩不钓鱼。
-
登少陵原望秦中诸川太原王至德妙用有水术因用感叹
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荷锸自成雨,由来非鬼工。如何盛明代,委弃伤豳风。泾灞徒络绎,漆沮虚会同。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大禹平水土,吾人得其宗。发机回地势,运思与天通。早欲献奇策,丰财叙西戎。岂知年三十,未识大明宫。卷尔出岫...
-
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
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绝域通王制,穷天向水程。岛中分万象,日处转双旌。气积鱼龙窟,涛翻水浪声。路长经岁去,海尽向山行。复道殊方礼,人瞻汉使荣。
-
贺收复秦原诸州诗
一诏皇城四海颁,丑戎无数束身还。戍楼吹笛人休战,牧野嘶风马自闲。河水九盘收数曲,天山千里锁诸关。西边北塞今无事,为报东南夷与蛮。
-
与李夫言诸人分题得之字
人生行乐耳,此去复何之。酒忆侯公圣,月如京兆眉。未须夸敏捷,或恐胜肥痴。不作别离见,却忧儿辈知。
-
与吴迪吉诸人赴晁季一陈塘范园之游因成十韵
春风未寂寞,频枉故人车。客舍轻寒下,村烟宿雨馀。晓红留隐映,新绿上扶疏。妙墨悬高榜,残章得旧书。蛟龙忽舒卷,草木自清虚。渺渺登临地,悠悠水竹...
-
送宗纪上人归福州
道人海上来,访我江外寺。春风吹行李,飘摇不得住。手中主人书,足下千里路。临行请一语,恳款遇外慕。人生未入道,所至皆旅寓。急参庭前柏,会取末后句。相逢与相别,惟此是先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