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潭唱和诗序

韩愈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从事(2)(3)愈以《荆谭酬唱诗》者,愈既受以卒业(4),因仰而言曰:“夫和平之(5)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6);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7)草野(8);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9)以为。

裴公的随从官员当中,有个人拿着《荆潭唱和诗》让我来看,我接过来诵读一遍,就仰起头说道:“太平安定的曲调平淡浅薄,可是忧愁伤感的歌声深刻精彩;欢乐愉快的文辞难以写好,可是穷困痛苦的作品容易成功。因此,文学创作,常常出自漂泊异乡、隐居山林的人士。至于那般王侯显贵,官高禄厚,得意洋洋,不是自来擅长而又爱好作诗,那就没有功夫弄这个。

仆射(1)裴公,开镇蛮荆(2)统郡惟九(3)常侍(4)杨公,领湖之南,壤地(5)二千里。德刑之政(8)并勤,爵禄之报两(6)。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7)往复循环(9),有唱斯和,搜奇抉怪(10)雕镂(11)文字,与韦布(12)里闾(13)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14)铿锵(15)发金石,幽眇(16)感鬼神,(17)所谓材全而能钜者也。两府(18)之从事与部(19)之吏(19)而和之,苟在编者(20)(21)可观也。宜乎施之乐章(22),纪诸册书。”从事曰:“子之言是也。”告于公,书以为《荆谭酬唱诗序》。

如今裴公任荆南节度使,开辟镇守荆州地区,统辖九郡;常侍杨公,领有湖南一带,土地长两千里。他们两位,推行德政、执行刑罚都很努力,所得爵位俸禄也都极高。而且竟然还能留心研究文学艺术并且写作很下功夫,把文才运用在吟诗作赋上,往来不绝,有唱就和,搜寻奇字挑选怪词,精心雕琢文字,要与穿布衣、束皮带、住在里巷、生活困苦、专心写作的贫士争个高低。他们两位所写诗篇,音调铿锵,犹如金石之声,深刻精彩,足以感动鬼神,真是人们所说的才能全面、能力高超的诗人呀。两个幕府的随从官员,以及下属官吏,也都跟着他们的长官写了和诗,只要编进诗集的,都是值得一看的。这些诗篇,谱上乐曲,抄成书册,是应当的。”这位随从官员说:“您的话说得对。”禀告裴公,让我写下来作为《荆潭唱和诗》序。

小提示:韩愈《荆潭唱和诗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荆潭唱和诗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裴均、杨凭等人的《荆潭酬唱诗》所写的一篇诗序。作者在序文中对于上司官高禄厚、有志文学说了一番称颂之辞,但是主要在于阐述“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文学理论。揭示了封建时代达官显贵,骄奢淫逸,志得意满,不可能唱出时代的强音;相反有些仕途坎坷、备受压抑的贫士却往往能写出真实感人的诗歌。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直快,立论雄健挺拔,颂扬而有分寸,爽直而有余味。

创作背景

裴均于贞元十九年(803年)五月升为荆南节度使,杨凭于贞元十八年(802年)九月担任湖南观察使。两人均喜欢文辞,在此任职期间,常有诗歌唱和。后来把这些诗连同他们从事、部属的和诗一起集合起来,名之曰《荆潭酬唱诗》。他们虽然官运亨通,政治地位远在韩愈之上,但在诗坛上却无多大名气,为扩大影响,于是就请求作者为之作序。

韩愈

韩愈

唐代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