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赋

苏过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此飓之渐也。子盍备之?”

语未卒,庭户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忽野马之决骤,矫退飞之六鷁。袭土囊而暴怒,掠众窍之叱吸。予乃入室而坐,敛衽变色。客曰:“未也,此飓之先驱尔。”

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虎豹詟骇,鲸鲵奔蹙。类巨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盖三日而后息也。父老来唁,酒浆罗列,劳来僮仆,惧定而说。理草木之既偃,辑轩槛之已折。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已而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自止,鸣者自停。湛天宇之苍苍,流孤月之荧荧。

忽悟且叹,莫知所营。呜呼,小大出于相形,忧喜因于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巨耶?吹万不同,果足怖耶?蚁之缘也吹则坠,蚋之集也呵则举。夫嘘呵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鹏水击而三千,抟扶摇而九万。彼视吾之惴栗,亦尔汝之相莞。均大块之噫气,奚巨细之足辨?陋耳目之不广,为外物之所变。且夫万象起灭,众怪耀眩。求仿佛于过耳,视空中之飞电。则向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作品简介

《飓风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过创作的一篇赋,文章题材新颖,对飓风袭击的描写细腻逼真,堪与宋玉的《风赋》媲美,且有新意。作者发挥赋体文的长处,在大量铺叙中,充分使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段,形象地描写了飓风来临前奇异的征兆和紧张的气氛,来到时的凶猛声势和强大的破坏力,过境后的一片寂寥气氛以及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从静到动,从动到静,细心刻画,大笔渲染,形成强烈的对比,成功地再现了沿海地区虽屡见不鲜却令人见而丧胆的自然灾害。篇末抒写感受,带有浓厚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色彩,反映了老庄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

《飓风赋》此文当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谪居海南时期。当时独苏过随侍左右。南宋吕祖谦奉敕编选的《宋文鉴》(原名《皇朝文鉴》)收之,他认为是苏轼第三子苏过所作。明代焦竑《刻苏长公文集序》,也持这个观点。

  • 文学赏析

《飓风赋》文章的一开始就弥漫着一股不祥之气,渲染出恐怖气氛,它不但为此后对飓风的具体描述作了逻辑上的铺垫,同时也给读者在感觉上造成了一种萧瑟之气,从而为进入以下更残酷的场面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而这无疑受到了宋玉的启示。与《风赋》相比,虽然文字不同,情感色彩也不一样,但在方法上却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都是企图通过对气氛的渲染,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不同的是一放...

展开全部
苏过

苏过

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过(1072—1124),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