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赋

苏过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仲秋(1)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2)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3)非祥。断(4)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5),此飓之(6)也。子(7)备之?”

仲秋时节的傍晚,有客人敲门,指着日旁云彩告诉我说:“海上的气象很恶劣,不是妖气也不是吉兆,半截霓虹伸入海里,另一端指向北方,红色的云簇拥着太阳向南方移行,这是飓风初起的征兆。你为什么不防备它呢?”

语未(1),庭户肃然(2),槁叶蔌蔌(3)。惊鸟(4)呼,怖兽辟易(5)。忽野马之决骤(6)(7)退飞之六(8)。袭土囊(9)而暴怒,掠众(10)叱吸(11)。予乃入室而坐,敛衽(12)变色。客曰:“未也,此飓之先驱尔。”

话未说完,院落一片严酷萧杀气氛,枯叶纷落,受惊的鸟急促呼叫,吓坏了的畜牲惊退躲藏。风忽然来到,像野马狂奔,将飞逃的鷁鸟抛上高空。飓风暴跳振怒着侵袭土穴山洞,气流从众多洞穴中掠过。我便躲入屋坐下,紧裏衣襟,惊恐失态。客人说:“还未到呢,这只是飓风的开路先锋罢了。”

少焉,排户破牖(1)(2)(3)屋。(4)击巨石,(5)乔木(6)。势翻渤澥(7),响振坤轴(8)。疑屏翳(9)赫怒(10),执阳侯(11)而将(12)。鼓千尺之涛澜,襄百(14)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15),会千车而争逐。虎豹(16)骇,鲸鲵奔蹙(18)。类巨鹿之战(19)(20)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21),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22)毛耸,索气(23)侧足(24)。夜(25)榻而九(26),昼(27)龟而三卜。(28)三日而后息也。父老来(29),酒浆罗列,劳来(30)僮仆,惧定而(31)。理草木之既(32)(33)轩槛(34)之已折。补茅屋之罅漏(35),塞墙垣之(36)缺。已而(37)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自止,鸣者自停。(38)天宇之苍苍(39),流孤月之荧荧(40)

过了一会儿,飓风推门破窗而来,坠瓦拆房。撞击掀落巨石,将高大树木折弯或拔起。气势翻腾渤海,响声振动大地。怀疑是风神震怒,前来捉拿波涛之神赴刑场。振荡起千尺巨涛狂浪,泛滥淹没几百尺高的山谷。每次巨浪翻卷都带走大量泥沙,再次冲撞便冲塌那些石质不牢的山崖。像万马一齐狂奔乱跑,千车聚集竞争追逐。虎豹闻声惊怕,鲸鲵见状急逃。好像巨鹿战场上呐喊声震天动地;又像昆阳战役,百万大军全都在一战中被消灭。我也被这风势吓得双腿颤抖、毛骨耸然,不敢呼吸,不敢正立。夜里睡不安宁,拍着床,换了许多次位置,白日再三地用龟占卦。大概三天后风停人安定。长辈们来慰问我,摆酒菜压惊。也慰劳佣人,让他们不再害怕而变得高兴。大家把吹倒的草木扶起,将吹断的栏杆整理,把草屋的漏洞补好,将院墙的缺口塞住。不久,山林一片寂静,海面平静得一点波浪都没有,所有动荡的都自动停止,所有鸣叫的都自动停息。清澈的天空一片深蓝,天边的孤月闪烁着清冷的微光。

忽悟且叹,莫知所(1)。呜呼,小大出于相形(2),忧喜因于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3)巨耶?吹万(4)不同,果足怖耶?蚁之(5)也吹则坠,(6)之集也(7)(8)。夫嘘(7)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鹏水击而三千,(9)扶摇(10)而九万。彼视吾之惴栗(11),亦尔汝(12)之相(13)。均大块(14)噫气(15)(16)巨细之足辨?(17)耳目之不广,为外物之所变。且夫(18)万象起灭,众怪耀眩。求仿佛(19)过耳(20),视空中之飞电。则(21)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我突然醒悟并感叹,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啊!所谓的大小要在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现,所谓忧喜要在互相遭遇中产生。早先发生的狂风,真是那样巨大吗?助育万物的大自然千变万化,真的值得害怕吗?蚂蚁爬树,吹阵风就能使它们掉下地;蚊蚋群集,呵口气就可将它们抛上天。本来吹气是无法用来振荡物体的,但用于这两种小虫身上就很可怕。大鹏振翼拍水低飞三千里,而后聚集旋风高飞九万里。它看到我们在飓风来临时恐惧发抖的样子,也就像我们看到蚁蚋不禁吹呵时那样忍俊不禁。都是大自然中呼出的气流,何必去分辨是大小呢?只因为我们见闻不多,才被外界事物改变心态。再说自然界万物兴灭不定,让人们奇怪得眼花缭乱。探究那隐约入耳的雷声,观察天空飞逝的闪电。那些一贯以来认为可怕的东西,是真的?还是虚无的?遗憾的是我领悟出这些道理太晚了。

小提示:苏过《飓风赋》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飓风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过创作的一篇赋,文章题材新颖,对飓风袭击的描写细腻逼真,堪与宋玉的《风赋》媲美,且有新意。作者发挥赋体文的长处,在大量铺叙中,充分使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段,形象地描写了飓风来临前奇异的征兆和紧张的气氛,来到时的凶猛声势和强大的破坏力,过境后的一片寂寥气氛以及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从静到动,从动到静,细心刻画,大笔渲染,形成强烈的对比,成功地再现了沿海地区虽屡见不鲜却令人见而丧胆的自然灾害。篇末抒写感受,带有浓厚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色彩,反映了老庄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

《飓风赋》此文当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谪居海南时期。当时独苏过随侍左右。南宋吕祖谦奉敕编选的《宋文鉴》(原名《皇朝文鉴》)收之,他认为是苏轼第三子苏过所作。明代焦竑《刻苏长公文集序》,也持这个观点。

苏过

苏过

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过(1072—1124),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