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居庸关

龚自珍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居庸关者,古之谭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守然?”

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

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苦可守然。”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

自入南口,城甃有天竺字、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修。”

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

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㻜然鸣;弄之,则忽涌忽洑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余水之源也。

自入南口,木多文杏、苹婆、棠梨,皆怒华。

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余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

蒙古来者,是岁克什克腾、苏尼特,皆入京诣理藩院交马云。

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

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

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隙有护边墙数十处,问其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

作品简介

《说居庸关》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既是一篇简明的地理志,介绍了居庸关的位置走向、建筑文物和自然环境等概况,又用外族的归顺、间道的存在、城墙的失修隐然流露了险关不足恃的思想。行文非常别致,风格悠游独特,反复用“疑若可守然”和“自入南口”等句子,不仅清楚了条理,也强调了寄寓在客观描述中的深意。全文在谋篇布局及句型词法方面,以新取胜,独树一帜。

创作背景

《说居庸关》此文写于道光十六年(1836)。吴昌绶《定盦先生年谱》于此年云:“友人王元凤以陈州知府获遣,成军台,托弱小于先生所。先生乞假五日,送之居庯关,逾八达岭而返。时方修《蒙古图志》,属元风为图所阙部落山形以门禁严,不果。先生居京师久,尝东游至永平境,此行又北至宣化境,因作纪游合一卷(原注:已佚),犹恨未至卢龙关、独石口,尽窥东北两边形势也。”这里把此文的写作背景交代颇详。

  • 文学赏析

《说居庸关》文章本身充分说明它不仅是写居庸关形势的舆地之作,也是一篇描写生动、饶有情趣、深含寓意的记游散文居庸关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位于今北京昌平县境。自南口而入,两高山耸立,中间有长达四十里的溪谷,俗称关沟。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将征来的民夫士卒徙居于此,故名取“徙居庸徒”之意。

汉代沿称居庸关时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

展开全部
龚自珍

龚自珍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仁宗嘉庆举人,任内阁中书;宣宗道光进士,迁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等,长期困厄下僚。在京期间,加入宣南诗社。晚年辞官归里。论学强调经世致用,并据公羊学三世变易说提出进化发展观,开社会改革之风,为近代思想先驱,与同时的魏源并称“龚魏”。其诗文多讥剌时政之弊。有《定盦文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