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作品简介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一般认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借写送友归乡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下阕抒发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全词深微婉曲,含蓄深沉,构思奇巧,别具特色。

创作背景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此词当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八月在扬州时所作。此前三年,即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苏坚是他的属官,监杭州商税,两人交往颇密。此时因苏轼被召还京,苏坚告别苏轼回吴中故居,苏轼为之送行而作此词。

  • 赏析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这是首送人之作。在众多的送别词中,东坡的这首《青玉案》可谓别具一格。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

上阕抒写作者对苏伯固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遊的思念。

「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伯固随东坡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

展开全部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