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作品简介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文中通过对契顺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他的亲切之情、敬佩之意,自然之极,毫无雕饰,正是“行之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整件事情叙述得逼真感人,读来身临其境。

创作背景

在苏轼晚年,削籍投荒,59岁至66岁八次降职,由黄州、惠州而儋州,凡七年之久。其久居岭南绝域,只有幼子苏过相随,与家中亲人音讯隔绝,品尝尽人间冷暖、世事无常。苏轼感慨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一去难返。在此种心态之下,热肠之士契顺徒步万里为苏轼传送家中书信,却别无他求,这种古道侠义之行着实使苏轼感动不已,故作此篇。

  • 赏析

东坡谪惠州,家属在宜兴。他的朋友钱济明时任苏州通判,欲为东坡长子苏迈致家书,通过定慧寺长老守钦派卓契顺去惠州打听情况。契顺是个行者,担任寺庙守护等杂事,勇任此役,其言行当中有几处很感动人。

“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说得于脆豪迈,好似《西厢记》中下书的惠明:“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有勇无惭。”于是“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

展开全部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