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宋〕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我被贬居住在惠州,子由被贬到高安,各有一个儿子跟在身边,其他两个儿子分别在许昌宜兴居住,隔着千山万水,孩子们都没有我的消息,很是忧愁烦闷。苏州定惠院学佛者卓契顺告诉苏迈:“你何必这么担忧,惠州又不在天上,走过去总可以走到,我一定替你向你父亲要封书信。”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渡江越岭,步行露宿,曾累得身体僵硬而倒在瘴气中,蓬头垢面,双脚长满茧子来到惠州,拿到我的信就要回去。我问他有什么要求,契顺回答说:“我没有任何要求才来惠州的,如果有要求,就应该跑到京城里。”几番苦苦相问,契顺才说:“从前,蔡明远只不过是鄱阳的一个校官,颜真卿在江淮间没有粮食,明远大老远地载着大米去帮助鲁公,鲁公敬佩他的壮举,将这件事情写到书里,直到现在,大家都还知道明远这个人,现在契顺(我)虽然没有米给您,也仅仅走了几万里,如果可以像明远那样,得到先生的几个字可以吗?”我很高兴答应他。只是很惭愧,无论是名节还是字画,我都不及鲁公,所以抄写陶渊明《归去来辞》送给之,希望这些文字能让契顺能流芳百世。
小提示:苏轼《书归去来辞赠契顺》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文中通过对契顺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他的亲切之情、敬佩之意,自然之极,毫无雕饰,正是“行之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整件事情叙述得逼真感人,读来身临其境。
创作背景
在苏轼晚年,削籍投荒,59岁至66岁八次降职,由黄州、惠州而儋州,凡七年之久。其久居岭南绝域,只有幼子苏过相随,与家中亲人音讯隔绝,品尝尽人间冷暖、世事无常。苏轼感慨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一去难返。在此种心态之下,热肠之士契顺徒步万里为苏轼传送家中书信,却别无他求,这种古道侠义之行着实使苏轼感动不已,故作此篇。
相关诗词
-
念奴娇·裁成渊明归去来辞
阑干倚处。戏裁成、彭泽当年奇语。三径荒凉怀旧里,我欲扁舟归去。鸟倦知还,寓形宇内,今已年如许。小窗容膝,要寻情话亲侣。郭外粗有西畴,故园松菊,日涉方成趣。流水涓涓千涧上,云绕奇峰无...
-
题侯贰守归去来辞画·其七
先人手栽树,势若蛟龙蟠。苔蚀鳞甲紫,声号风雨寒。别尔忽已久,归哉此盘桓。日入景翳翳,抚之欲舍难。但愿坚晚节,不必封秦官。
-
题陶用大渊明归去来辞图
田园荒芜亦已久,彭泽何须求五斗。徘徊三径抚孤松,怅望閒云数归鸟。耳孙为国励精忠,出处虽殊气味同。却忆柴桑游未得,祗看图画仰高风。
-
题侯贰守归去来辞画·其八
素志本丘壑,荣名非所谋。进退适其宜,谅不愧前修。言归柴桑里,避喧息交游。与世渐相违,驾言复焉求。取乐在琴尊,不顾身外忧。
-
题侯贰守归去来辞画·其一
旷达不世士,性本爱丘山。一为利禄縻,役役簿领间。田园已将荒,不归诚厚颜。敛裳中宵逝,遥遥驾舟还。矫首睇孤鸿,高举谢尘樊。
-
听弹归去来辞
渊明昔赋归去辞,后世寄声焦桐丝。先生弹罢和者谁,春山花落啼子规。
-
仿归去来辞
陶令曾言归去来,解印还家不回首。屏贵都遗身外名,忘忧酷嗜杯中酒。白傅曾言归去来,了知浮世非长久。独步逍遥自得场,饮食寝兴随所偶。罗隐曾言归去来,濩落生涯何所有。明日船中竹一竿,要学江湖钓鱼手。晁叟亦言归去来,抗表辞荣养衰朽。京洛红尘旧满衣,总脱临风都抖擞。
-
南社小集集归去来辞字成五律一首
南园容啸傲,丘壑复情怡。翳木将风引,清泉与子期。息壤觞尽候,返路酒微时。荒径寻来往,归休乐自知。
-
读归去来辞
折腰懒向督邮前,归去还耕栗里田。身到元嘉将十载,梦魂只在义熙年。
-
题侯贰守归去来辞画·其十五
帝乡不可期,归老全此身。清风谢流俗,高节抗浮云。舒啸登东皋,赋诗临涧滨。有酒辄取醉,不负头上巾。乐天以乘化,超然真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