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池

元好问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老蟆食月饱复吐,天公一目频年瞽。

下界新增养蟾户,玉斧谁怜修月苦?

郡国蟾池知几所,碧玉清流水仙府。

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

渠家眉间有黄乳,膏梁大丁正须汝。

何人敢与月复仇,疾过池头不容语。

向来属私今属官,从今见蟆当好看,爬沙即上青云端。

作品简介

《蟾池》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中诗人把金朝中近侍比作癞蛤蟆,把近侍局比作蟾池,给予了辛辣深刻的讽刺与鞭挞,同时揭露了金朝统治者全然不顾全国人民为使国家强盛付出的艰辛,而恣意妄为、祸国殃民的鄙劣行径。全诗艺术形象夸张鲜明,精练完整;语言辛辣活泼。

创作背景

金代自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化,同时也出于镇压人民的需要,自金世宗、金章宗以来,宫中原来“传诏令、借使令”的近侍局成了封建君主实行特务统治的机构。特别是金宣宗南渡之后,更加以宫中的近侍局作为心腹耳目,用他们监视政府官吏,钳制军队将帅。近侍局操纵大权,炙手可热。近侍局中人即所谓的“奉御”“奉职”等辈到处接受贿赂,草菅人命,飞扬跋扈,作威作福,终至成为金王朝政治日趋腐败,加速灭亡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弊政,诗人作《蟾池》该诗以讽喻。

  • 文学赏析

《蟾池》该诗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借用神话传说,勾勒出了癞蛤蟆猖狂吞月,为害天下的凶恶形象,以概括含蓄的笔法揭示了近侍局蒙蔽君王,祸乱朝政的罪恶。开篇两句,一从正面刻画,一从正面刻画,一从侧面着笔,对癞蛤蟆造成月蚀的事,略加点染后即推出新意:从天上转入下界,从“老蟆”而及“新增养蟾户”,离开了神话,指向人间近侍局。诗意至此,似要点明时弊,直斥奸佞了。但接下来,...

展开全部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