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

方孝孺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越巫(1)自诡(2)善驱鬼物(3)。人病,立坛场(4),鸣(5)振铃,跳掷(6)叫呼,为胡旋舞(7)(8)之。病幸(9)(10)酒食,持其(11)去,死则诿以他故(12),终不自信其术之妄。(13)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14)。”

越巫自己诈称擅长驱赶妖魔鬼怪。如有人患病,便设一作法的场所,吹海螺摇铃,边跳边叫,以胡旋舞祈祷。如病人幸运地痊愈,便居功吃喝,并将病人酬谢的钱财取走;若病死就推以其他原因,从来不说自己巫术不灵。经常向人夸道:“我善于惩治鬼,鬼不敢以我为敌。”

恶少年(1)(2)(3)(4)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5),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7)(6),且(7)且走。心大(8)首岑岑(9)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8)(10)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7)(7)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11),不能(7)(7)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12)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13)求救于人甚哀。

一群调皮的青少年恨他的荒诞行径,窥视他夜归时,分五六人埋伏在路旁树上,约相隔一里。等到越巫经过树下时,将沙石丢下打他。他以为真鬼来了,就吹起海螺,一边吹一边逃离。由于心中太害怕,头脑也发胀,慌乱到行走时不知脚在何处。稍稍走了一段路,惊骇之心有些平静,树间的沙石又像起初一样纷纷拋下。越巫又吹起海螺,渐渐地吹不成音,且逃跑得比前次更快。再向前走了一段,又出现先前那样的情况。他的手发抖了,惊慌得吹不成海螺,并将海螺滑落到地上;他只得摇铃,一会,铃也吓掉了,只得大叫大嚷地逃走。在逃跑的时候,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山谷间的回响,也都认为是鬼在作怪。于是大声哀号着向人们求救,非常哀苦。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1)不能言,唯指床曰:“(2)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

半夜里,终于到了家,大哭着敲门。他妻子问原因,越巫舌头缩了进去不能回答,只指着床道:“快扶我睡吧,我遇到鬼,现在要死了。”

扶至床,(1)裂死,肤色如蓝(2)。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扶到床上,越巫已经吓破了胆,死了,皮肤颜色发青。越巫直到死还不知他遇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鬼。

小提示:方孝孺《越巫》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越巫》是明代学者方孝孺创作的寓言,这篇寓言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为警世振俗所作之文。文章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捉弄吓死的故事,通过展示骗中骗的故事情节与刻画鬼迷心窍、至死不悟的越巫形象来表达对丑恶灵魂的无情鞭挞。全文用语冷峻深刻,不加议论褒贬而倾向鲜明,形象地表现了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于诙谐之中揭示出严肃的主题。

创作背景

《越巫》此文是方孝孺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为警世振俗所作之文。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宗教迷信十分流行,他们为了使天下人信奉,往往以奇幻怪异之说,竦动众庶。因为幻,别人无从验证;因为奇,则又似是可喜,凡民百姓受其愚弄,尊而信之,奉而神之,以至悖于常理,死而不悟,这是十分可笑又十分可悲的。作者有感于社会上有多人中其害而不能自拔,写了这篇寓言,希图唤起人们的惊觉,从妖妄之中觉醒过来。方孝孺在《越巫》和另一篇杂著《吴士》的后面,写了一段小记,说:“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当以为世戒。”这就是写作这篇文章的宗旨。

方孝孺

方孝孺

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

方孝孺(1357—1402),明初宁海(今浙江宁海县)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明太祖洪武年间,曾担任汉中(今陕西汉中市)教授(学官)。明建文帝即位,召他做文学博士。后来燕王(明成祖)起兵入京师(今江苏南京),方孝孺不肯为他起草登基做皇帝的诏书,被杀。著有《逊志斋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