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笛·小雨收尘

周邦彦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小雨收尘(1)凉蟾(2)莹彻(3)水光浮璧(4)。谁知怨抑,静倚官桥吹笛。映宫墙、风叶乱飞,品高调侧人未识(5)。想开元旧谱(6)柯亭遗韵(7),尽传胸(8)

一阵细雨使空中飞舞的尘埃落地,月光清冷,月影像碧玉一样浮在水面上。我倚靠着官桥的栏杆吹着笛曲,宫墙外柳叶纷纷飘落,可是谁能听懂这激扬的笛曲中哀怨和抑郁的感情呢?这虽是开元年间流传下来的曲谱、柯亭留下的遗韵,但完全能够表达我此时胸中的感情。

阑干四绕,听折柳(1)徘徊,数声终拍。寒灯陋馆(2),最感平阳孤客(3)。夜沉沉、雁啼正哀,片云尽卷清漏(4)滴。黯凝魂(5),但觉龙吟(6)(7)天籁(8)息。

在栏杆围绕的官桥上倾听着悠扬的笛曲《折杨柳》,不禁引起思乡之情,独自徘徊流连,直到乐曲终了。回到简陋的旅舍,在寒灯下,听到笛声,最是让人伤感。暗夜沉沉,更觉雁鸣声悲,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滴漏声声,更加清晰。神情黯然,凝神细听,只觉世间的一切声响都已停止,只有悠远的笛声像龙鸣一样在山中回响。

小提示:周邦彦《月下笛·小雨收尘》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月下笛·小雨收尘》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铺陈笛声的高妙,实际上是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词的下片点出自己是客居于馆舍,但听见清漏滴滴,哀雁声声,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与内心的孤寂形成了有机的一体。曲高和寡,这是封建时代许多文人墨客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词中,作者连用数个典故来加重对这种感受的描述,增加了词的典雅之气。

创作背景

孙虹《清真集校注》:“词写秋景,又用‘平阳孤客’典,疑当作熙宁七年(1074年),游长安将归时。”孙虹《周邦彦年青时期荆州长安词考补正》:“《月下笛》可以双证周邦彦曾在咸阳经秋”,“词中‘官桥’也指咸阳渭河的中渭桥,秦阿房宫被项羽焚毁,此风叶萧瑟的‘宫墙’应指秦都咸阳时的渭南兴乐宫、渭北咸阳宫。”

周邦彦

周邦彦

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