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干马十四匹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二马并驱(2)八蹄,二马宛颈(3)鬃尾齐(4)

两马并驾八只蹄子并接一起,两马弯下颈马鬃和马尾一样高。

一马任前(1)举后(2),一马却避(3)长呜嘶。

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

老髯(1)奚官(2)奇且顾,前身作马(3)通马语。

长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1)若有声(2)

后边的八匹有行走的有饮水的,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到水流声。

前者既济(1)出林鹤(2),后者欲(3)鹤俯啄(4)

前马渡过河水像飞出树林的鹤伸长着脖子,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

最后一匹马中龙(1),不嘶不动尾摇风(2)

最后一匹是马中之龙,不嘶鸣身也不动尾巴摇出了风。

韩生(1)画马真是马,苏子(2)作诗如见画。

韩干画马如同真马,苏子作诗如画作一般。

世无伯乐(1)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

小提示:苏轼《韩干马十四匹》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韩干马十四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诗题为十四匹,有意),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错落有致。写了十六匹马,然后点题。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得马之神,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第十四句是自赞,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

创作背景

《韩干马十四匹》这首诗于熙宁十年(1077)三月作于徐州的这首七言古体诗。韩干,相传年少时曾为酒肆雇工,经王维资助学画,与其师曹霸皆以画马著名,杜甫在《丹青引》里曾经提到他。他的《照夜白图》等作品尚存,而苏轼题诗的这幅画,却不复可见。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