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斋书事

元好问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薰。

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

饥鼠绕床如欲语,惊乌啼月不堪闻。

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

作品简介

《内乡县斋书事》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于诗人临危受命上任伊始,深夜与府衙处理公务时所思所感,表现了诗人既不忍心向衣食无着的百姓催科,又深为无粟佐军、军无储粮而忧虑的矛盾痛苦的心绪。全诗词意沉郁,情调悲凉,充分反映了诗人的痛苦,真实动人。

创作背景

《内乡县斋书事》该诗作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诗人任内乡县令不久。当时山西、河北、山东诸路州县已被蒙军占领,全国的一切赋役全压在河南人民身上。加上水、旱、虫灾,人民苦不堪言而军队在前线与强敌对抗,没军粮。诗人受命于危难之际既为县令催逼赋税急迫,又面对家无颗粒的人民,忧心如焚,夜不能寐,故学远祖元结《春陵行》而赋《内乡县书斋事》以达下情。

  • 文学赏析

首联紧扣诗题:“公庭”点明地点,“夜已分”点明时间,“吏散”承“书事”。大概这些县吏们没有按时下班,直到很晚才渐渐散去。下句“寸心牢落百忧熏”,诗人把所书之事的数量和性质定型。“百”是言其多。“忧”言其数不胜数之事,无一件是容易办到而令人感到轻松的。诗人之意犹未足,又在“寸心”之后加了“牢落”二字。着此二字,形容此“寸心”不仅力薄,而且孤单。

颔联紧...

展开全部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