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小提示:苏轼《游金山寺》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游金山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