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宋〕
和戎(1)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2)。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朱门(1)沉沉(2)按(3)歌舞,厩马肥死(4)弓断弦(5)。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戍楼(1)刁斗(2)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笛里(1)谁知壮士心,沙头(2)空照征人(3)骨。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1)。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遗民(1)忍死望恢复(2),几处今宵垂泪痕。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小提示:陆游《关山月》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关山月》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宋军在符离大败之后,十一月,孝宗诏集廷臣,权衡与金国议和的得失,后达成和议。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此时距当年下诏议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复,沉浸在苟安的和平里,诗人感伤时事写下此诗。
淳熙二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这些情感在这首诗都得到了体现。
相关诗词
-
关山月
玉门关外月,远接黑山明。晃色同沙冷,飞光掩雪清。宿师方偃阵,游骑复窥城。不信长生魄,年年照战争。
-
关山月
月出关山顶,将军鼓角悲。汉皇今夜宴,影落素娥池。
-
关山月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影亏同汉阵,轮满逐胡兵。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
-
关山月
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何当胡无人,荷戈朝凤阙。
-
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恨者因效颦作十首亦前人广骚反骚之意内二十九首·笛里关山月
月里谁横笛,秋深战垒闲。别吹新曲调,偏照旧关山。响激商飙起,声随陇水潺。远传边塞外,高入广寒间。解白嫦娥发,能苍壮士颜。倚楼人谩拜,何日凯歌还。
-
关山月
今夜关山月,偏能照马鞍。卢龙征戍客,圆缺几回看。遥想金闺里,应悲玉露寒。黄沙三万里,何日是长安。
-
关山月二首·其一
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
-
关山月·其一
月向巫闾山上出,不照人间照死骨。死骨千年更不还,魂随山月度重关。关山叠叠归魂苦,苍茫不记来时路。闺中少妇独夜眠,心心嘱梦去寒边。梦去魂归不得遇,明月如霜草虫语。
-
关山月·其二
关山月,何惨悽。城上吹笛乌复啼,城下秋草白萋萋。安得长风吹此月,直向石洞青松枝。关山月,无尽时。
-
关山月
关山月,关山月,千里寒光射冰雪。一声羌管裂青云,陇上行人肠断绝。肠断绝兮将奈何,为君把酒问常娥。冰轮桂魄圆时少,应似人间离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