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词五首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岐下频年大旱,祷于太白山辄应,故作《迎送神辞》一篇五章。

【其一】

雷阗阗,山昼晦。风振野,神将驾。载云罕,从玉虬。旱既甚,蹶往救,道阻修兮。

【其二】

旌旗翻,疑有无。日惨变,神在涂。飞赤篆,诉阊阖。走阴符,行羽檄,万灵集兮。

【其三】

风为幄,云为盖。满堂烂,神既至。纷醉饱,锡以雨。百川溢,施沟渠,歌且舞兮。

【其四】

骑裔裔,车斑斑。鼓箫悲,神欲还。轰振凯,隐林谷。执妖厉,归献馘,千里肃兮。

【其五】

神之来,怅何晚。山重复,路幽远。神之去,飘莫追。德未报,民之思,永万祀兮。

作品简介

《太白词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作品述写整个祷神求雨迎送太白山神的全过程。第一首写求雨前的天象及求雨者的迎神心态;第二首写迎神求雨时的天象及巫师们的行为;第三首写迎神降雨前后的情景与人们喜雨的欢乐;第四首写祈神降雨以后的情景及人们准备送神的盛况;第五首写祷神求雨应验,迎送太白山神的心情。五首作品内容上相互呼应,结构浑然一体。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苏轼赴任陕西凤翔府通判。苏轼到任后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可凤翔府地区连年干旱。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七日,苏轼赴郡县太白山求雨;三月十九日,又代凤翔太守宋选作《乞封太白山神状》;九月九日,诏封太白山神为明应公,重修其庙,苏轼亲往祀之,作“太白山封明应公文”,复作《太白词五首》。

  • 赏析

第一首写求雨前的天象及求雨者迎神心态。开头四句,写求雨前所听、所见之天象。以“雷”之声音,以“山”之色彩,以“风”之威势,渲染了雷雨欲来风满山之气氛,烘托出求雨者的一种美好愿望,在旱愁中寄太白山神亮出降雨的一种希望。

五、六两句,写求雨者的迎神仪式:官员们及其求雨者高扬着旗帜,如“玉虬”般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奔赴太白山。“载”字表现了旗帜如林的盛况,...

展开全部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