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岳阳楼记

袁中道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洞庭九水,当其时,如匹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以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竭此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裣衽,而不敢与之争。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来坎窦不能受,始漫衍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的会合处,在它的枯水季节,如同一匹白绢。等到春夏之间,九条河流涨水然后这里才形成湖泊。但是九条河流涨水的时候,长江也正发大水。九条河流奔腾浩荡,直奔浔阳;而长江之水,波浪如同卷起的白雪,声音如同轰鸣的雷电,仿佛从九天之上飞流直下。竭尽那九条河流正在涨潮的势头,也不足以抵挡长江向旁边流溢的浪涛。九条河流只得像人那样屏住气息,整理衣襟,不敢与长江争雄。九条河流越是退让,长江越是前进,以前的低洼之地不能容纳这么多的水,泛滥成为青草湖、赤沙湖、云梦泽。这八九百里的水面使宇宙澄清,使天地摇动。而岳阳楼屹立于长江和湖泊交叉汇合之处,早晚都能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就是岳阳楼奇特的风景。

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排当水面,林木可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粘天沃日为奇。此楼得水稍,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其陋。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也。

岳阳楼的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垆,劈开水面,山上树木清晰可数。从君山酒香亭、朗吟亭上远望洞庭湖,能看到的水面最宽阔,所以一直以千里一湖、接天浸日的辽阔而成为奇观。岳阳楼上能看到的水面稍窄,前面看见的是北岸,正需要君山的鲜艳来装饰北岸的简陋。况且长江和洞庭湖在此汇合,如果没有一座山来包容,尽是一望无际的洪流,又有什么情致呢?所以岳阳楼的景观,有了水才壮阔,有了山才美丽。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游岳阳楼的那一天风清日暖,湖面比熨过的衣物还要平展,上面经常有小船来往,好像蝇头细字写在鹅溪产的白绢上。拿来酒肴一同享用,意趣闲静平和。中午湖面上的风逐渐大起来,湖水发出汩汨的声音。千百只船结成阵式一起驶来,场景壮丽让人痛快。傍晚时分,砧状积雨云从天边涌来,猛烈的风大肆吹起,湖中波浪奔腾,像雪山一样冲击奔涌,震动了城郭。我开始四面眺望惨淡的景色,放下筷子站起身来,面露忧愁之色,心中顿感悲戚,伤心地流出眼泪,不能克制住自己。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从前滕子京从庆州太守谪守这里,心情忧郁,志向不能伸展,于是加高城楼建成岳阳楼。楼建成以后,幕僚请求用大合乐来举行落成的典礼。滕子京说:“简直需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痛快!”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大概是有针对地说的吧?定州之战,滕子京增高城墙,招募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因此而安定,但是当政者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给他定罪。朝廷如此用人,的确不能不使人心中产生愤慨。只是滕子京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内是出名的谏官,在朝廷之外是有名的将帅,自己的才能可以得到施展;并且还有范仲淹先生作为知己,不久政绩就被评为优异,还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至于像我这样的人,常常被文章写作所困,一晃就是四十多年,不能为国家出一点力,黑色的鬓发已经变白,雄心壮志已经逐渐消逝。近来又遇上朋友兄弟相继去世的变故,感觉像一只孤单的寒雁,在天边漂泊,这才是真的值得哭,真值得哭啊!

小提示:袁中道《游岳阳楼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游岳阳楼记》是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创作的一篇游记。第一段描写洞庭湖容纳百川的壮美景象,点出洞庭湖的奇特之处。第二段写君山与岳阳楼相辅相匹,并以岳阳楼为观景点多角度地欣赏洞庭湖的胜景。第三段写洞庭湖上风景变幻引起作者的情绪变化,竟然纵情大哭。第四段联想到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官场失意而在庆典上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照,从而抒发了壮志难酬、孤身天涯的深切悲愁。作者敢哭敢笑,敢于表达自由的性灵,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蔚为风气的时代,正是其可贵之处。全篇感情自然流露,语言不事雕琢,流利洁净,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

袁中道四十岁以前,主攻举子业,却屡困科场: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五岁赴乡试,落选;二十八岁应湖广乡试,不中;到三十四岁时,参加顺天府乡试,方中举;三十八岁时,赴京应礼部会试,又落第;四十一岁在京应礼部会试,再次落选。仕途不顺使袁中道心中郁结着深深的不平之气,因此他前期的主要活动就是随兄同游论学,结交天下朋友,豪饮享乐并纵情山水。在经历了屡试不中之后,袁中道的内心渴求已渐渐趋于冷淡。又由于两位兄长袁宗道、袁宏道相继离世,尤其是袁宏道的不幸病故,令他悲痛欲绝。在遭受了诸多变故之后,袁中道晚年酷爱山水之情反而超过以往,但却是另一番心境。他欲移情自然,忘却尘世悲苦,因此后期的山水情怀中含有怡情、超脱又归于冷寂的韵味。万历三十九年(1611)春天,袁中道泛舟洞庭湖,随后登上岳阳楼,只见水天相接,群峰环绕,樯帆点点。这湖光山色,触发起他的身世之感,于是写下了这篇游记。

袁中道

袁中道

明代文学家、官员,公安三袁之一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袁宗道、袁宏道之弟。十余岁作《黄山赋》、《雪赋》五千余言。青年时期游览燕、赵、齐、鲁、吴、越等地诗文因以日进。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著有《珂雪斋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