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再次禀告相公阁下:

上书及所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自纳不测之诛,以求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书信和所做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已经十九天了,没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离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我宁愿再次领受意想不到的责备,来要求陈述完我的意见,并向您请教。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于人也,不其父兄弟之慈爱,后呼而望之也。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之也。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其父兄弟之慈爱,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不至乎欲其死者,则狂奔尽气,濡手足,毛发,救之而不也。哉?其急而其情可悲也!

我听说: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并不因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是希望在他旁边的人,即使与自己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就要大声赶快呼喊,希望他施行仁义。那在他旁边的人,听见他的呼声和看见这种情形,也不会因为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保全他的生命。即使与他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要拼命跑去用尽力气,弄湿手脚,烧焦毛发,救起他而不会去躲避。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那情形确实危急,他的心情确实叫人可怜。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险夷,行,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往而全之欤?抑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以为人乎哉?不愈者,亦之所动心者也。

我努力学习,并且身体力行有好些年了。我没有考虑道路的艰险和平坦,一直前行没有停止过,以至于陷于穷困饥饿的水深火热中,那种情形既危险又急迫,我已经大声赶快呼喊了,阁下大概也听见和看见了,您是前来救我呢?还是安稳地坐着不来救呢?有人向您说:“有人看见被水淹和被火烧的人,虽然有可以救人的办法却始终没有去救。”阁下您认为他是个仁义君子吗?如果不这样认为,那么像我这样的人,也就是君子应该动心同情的了。

谓愈:“言则矣,宰相则知矣,如时不可?”愈谓之不知言者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所谓时者,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得自举判官,无于已者;况在宰相,吾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取于盗,举于管库。今布衣,犹足以于此。情隘蹙,不知所裁,亦垂怜焉。

有人对我说:“你的话是对的,宰相是了解你的,只是时机不许可,怎么办呢?”我认为他不会讲话,实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们贤明宰相的推荐罢了。至于所说的时机,本来就是处在上层地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时,宰相向上推荐,尚且有从平民中提拔的,这和今天难道时机不同吗?况且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等地位较低的官员,还能够自己荐举判官,而没有区分他已经做过官还是没有做过官的。何况是宰相,我们君主所尊敬的人,却能说“不可”吗?古时候推荐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管理仓库的人中推荐。今天我这个平民虽然地位低贱,但还是足够和这些人相比的。我的情况窘迫,言辞急切,不知道怎样斟酌才合适,只希望您稍微能施以爱惜人才的心。

愈再拜。

韩愈再拜。

小提示: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二封,信中以动人之笔,比喻自己处境艰难如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试图以此来打动宰相。

创作背景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是韩愈第二次给宰相写信,此前十九日他曾给宰相谢两人第一封信,故名“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韩愈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