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潼关

李世民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作品简介

《入潼关》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先从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地位写起,接着写入潼关时的所见和所闻,最后又联想到诸多古代名士入关和出关时的所作所为,赞赏他们的奇才和豪志,从而抒发了诗人想干一番事业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写现实和咏古相结合,借咏古而抒情,显得质朴浑厚。

创作背景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太宗李世民欲封禅泰山,行至洛阳后,在夏六月,有星孛于太微(即有彗星出现),太宗以为不祥,遂停封禅,至冬日方返。这首诗就作在入潼关时,叙写了在冬日入潼关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了诗人的毫迈气概。

  • 赏析

这首诗先从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地位写起,诗前六句叙写作者冬日入潼关时的所见所闻,描写出了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地位。接着写入潼关时的所见和所闻,“冠盖”两句说明唐朝的潼关是交通要塞,过往行人很多,很繁华。再接着作者又联想到诸多古代名士入关和出关时的所作所为,“高谈”四句,作者连用公孙白马、鸡鸣狗盗、西汉终军入潼关、“一丸泥”封函谷关四个典故再次强调了潼关一带重要...

展开全部
李世民

李世民(唐太宗)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在位。唐王朝的建立,他起了重要作用。即位后,常以隋亡为戒,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纳谏,励精图治,使唐初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史称的“贞观之治”。在文学上,他也有一定的造诣,写了一些诗歌。著有《唐太宗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