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壁张氏园亭记
〔宋〕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灵壁张氏园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既写了张氏园亭美丽的景致,又赞扬了张氏先君筑园的深远用心,并且言出作者的人生哲学。文末描写作者自己的归隐心志,则反映了其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之情。文章写景议论,层次井然,骈散结合,多用修辞,重视描摹,简洁生动,清新自然。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作者从彭城移守吴兴,乘船沿水路向南稍偏东的方向走了三天路程,就到达张氏园亭,见到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他为自家的园亭写一篇记,作者欣然应允,于二十七日写成这篇《灵壁张氏园亭记》。
相关诗词
-
灵壁张氏园亭二首·其一
落帆杨柳渚,步屧松竹园。丛石千岩秀,凉风万叶翻。主人昔傲吏,燕翼此衡门。略看题诗客,空令悲九原。
-
灵壁张氏园亭二首·其二
密竹换啼鸟,清池添放鱼。悬藤林下坐,响石洞中居。兴趣自无尽,传闻那得虚。如何仲长子,刻意但成书。
-
过零壁张氏园三首·其二
汴水溶溶带雨流,黄花艳艳亦迎秋。看花引水园林主,应笑行人易白头。
-
过零壁张氏园三首·其一
梨枣累累正熟时,粟田鹑兔亦争肥。园亭尽日追寻遍,只欠厌厌醉始归。
-
初夏夜同明卿元美游张氏园亭五首·其二
倏尔过山雨,萧然对石栏。双衣絺绤薄,五月薜萝寒。高竹翠难把,新松秀可餐。吴歌况在耳,真作故园看。
-
初夏夜同明卿元美游张氏园亭五首·其四
太虚何必问,一壑坐相收。橘柚山形古,藤萝石壁幽。杯疑天外把,人似月中游。莫作霓裳曲,翩翩不可留。
-
暇日同孙毕二同舍游李氏园亭
荡荡东风散客心,出门驱马问园林。花房待暖徐徐放,柳色随春旋旋深。城郭远来无俗客,松篁深处有幽禽。王公留壁题诗句,应许骚人尽日吟。
-
过零壁张氏园三首·其三
秫地成来多酿酒,杏林熟后亦留钱。不须置驿迎宾客,直到门前系画船。
-
一内史邀集王氏园亭和梅客生席上之作
园亭醉客处,歌落海榴花。樱字穿云亮,山眉入盏斜。北窗凉白堕,尚馔到朱耶。楚曲谁能和,阳春本大家。
-
宴郑氏园亭四首·其二
触热遥遥一驻骖,望中烟火傍山岚。春回花径残红少,雨过林亭远翠涵。此日图书还客底,故人尊俎又城南。冰壶凉簟留连地,时听黄鹂声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