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焉尔

当下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是君子。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己以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於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於君,使真儒之於当世,然其於众人也卓矣。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峨如,大襜如,坐而言,起而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於众人乎?

君子在穷困苦难、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肯随波逐流,顺从时俗,不因时俗而伤害原则。所以,他在受到君王的重用时,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时俗使它符合圣人之道。这是因为他在才学方面早有准备,而他的的志向也早就确定了。时代流行杨朱、墨子的学说,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有信奉孟子学说的人;时代流行佛家及老庄学说,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有信奉韩愈学说的人。像信奉孟、韩学说的人,可以算得上学术修养深而且志向坚定了,不因为时尚流向的而放弃自己信奉的真理。可惜不被君主信任,使的真正的儒家学说不在当世盛行,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已经很杰出了。唉!我看现在的世道,带着高高的儒家帽子,穿着宽大的学者服装,坐下来就谈论尧的语录,站起来就模仿舜的动作,却不以孟、韩学说为本,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

予官於,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者也。夫人之望,为绝域也。北之,,无不至。孟、韩之道吾党,岂若人之望哉?以正之之不,而不至焉,予未之信也。一日得志於吾君,而真儒之效不白於当世,予亦未之信也。

我在扬州做官,交了个朋友叫孙正之。他奉行古人的学问,又擅长写古文,我知道他能够以孟、韩学说为本而不动摇。越地的人看燕地,觉得那是绝远的地方,但是只要驾着马车向北出发,只要不停,肯定能走到。孟子、韩愈的学说和我们的距离,怎么能和越地人看燕地的距离相比呢?凭借孙正之的求学不止,如果学不到孟、韩的学问,我不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得到君主的重视,而真正的儒家学说不在当时盛行起来,我也不相信。

正之之兄官於,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送之,云尔

孙正之的哥哥在温州做官,带着他们的父母上的任,正之也将要跟着去,先告诉了我征询我的意见。我打算沉默,沉默得了吗?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写下这篇文章送给他。

小提示:王安石《送孙正之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送孙正之序》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将君子与众人,圣人之道与时俗好恶对照来写,并列举孟轲、韩愈的事例,引用越人望燕的比喻,联系正之的立身行事,由面到点,步步深入地进行论析。作者将褒贬的对象,抒发的感情,阐明的道理,都表达得鞭辟入里,引人入胜。

创作背景

《送孙正之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年),时作者初登仕途,在扬州任签书准南节度判官。作者在扬州认识孙侔并成为好友,时孙正之随母兄赴温,作者于是写下这篇赠别文。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