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铭

张载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岩岩(1)梁山(2),积石峨峨(3)。远(4)荆衡(5),近缀岷嶓(6)。南通(7)(8),北达褒斜(9)。狭过彭碣(10),高逾嵩华(11)

那远远的梁山,堆积着高高的石块。向远处可以连接到荆山、衡山,近处缀连着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达到褒斜道。这个地方比彭门都狭窄,比嵩山、华山都要高。

惟蜀之门,作(1)(2)。是谓剑阁,壁立千(3)。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4)晋。

这就是蜀地的门户啊,坚固又作为此地的主山。这个地方就叫做剑阁,悬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险到了极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极端。天下混乱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归顺。它从已经过去了的汉朝开始关闭,到了晋朝才重新开放。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1)献筹。(2)狭隘(3)(4)外区(5)。一人(6)(7),万夫趑趄(8)。形胜之地,(9)亲勿居。

秦朝得到了一百二十座雄关,得以兼并诸侯;齐国得到了十二座雄关,田生才得以献出筹略。况且这种关口,是国土的边缘。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

昔在武侯(1),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2)。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3)孟门(4),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5)(6),鲜不败绩。公孙(7)既灭,刘氏(8)衔璧(9)。覆车之轨,无或重迹。(10)山阿(11),敢告(12)(13)

当年魏武侯泛舟游于西河,赞叹河山险固而喜形于色,被吴起批评。国家的兴盛实际上在于德行,无德的话,险地也难稳据。那据有洞庭的楚国和据有孟门的晋国,早已没有后人祭祀。从古至今,上天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凭着险阻昏庸地统治,很少有不败的。公孙述已经被灭,刘家也已投降。这些已倾覆的车子的轨迹,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我今天把这篇铭刻在这山凹处,就是为了告诫四川的老百姓的。

小提示:张载《剑阁铭》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剑阁铭》是西晋文学家张载创作的一篇铭文,这篇铭文首先对剑阁的地理形势加以介绍,描写了它“穷地之险,投路之峻”的险要之势;接着引发出作者的告谕,这种告诫并不在于对蜀人恃险好乱的规劝,而在于希望统治者从中悟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持”的真理,它不仅是对那些“凭阻作昏”的割据势力的警示,也是对朝廷的劝诚。全文押韵,四字一句,句式整齐,琅琅上口;由风光到史实,夹叙夹议,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结构上颇有特色。

创作背景

剑阁在四川北部,其地有大、小剑山,历来是中原通往蜀中的要道。地势险要,峭壁对峙如门,无路可通。相传诸葛亮在此修栈道,也称阁道,故名剑阁。太康(280~289年)初年,张载随父赴蜀郡太守任,路过此地,四望山川,怀古思今而作《剑阁铭》此文。益州刺史见而爱之,上献朝廷,得到晋武帝的赞赏,命人刻石,真正成为铭文。

张载

张载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范仲淹劝读《中庸》,乃博览群书,而反求之六经。讲《易》京师,遇程颐兄弟,以为不及,于是撤坐辍讲,尽弃异学。登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为云岩令。神宗熙宁初为崇文院校书。寻称疾屏居南山下,读书讲学。熙宁十年,以吕大防荐知太常礼院,以疾归,道卒。门人欲谥明诚,后定谥献。宁宗嘉定中赐谥明公。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讲学关中,传其学者称为关学。有《正蒙》、《易说》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