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林夜哭

夏完淳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作品简介

《细林夜哭》是明末少年将领夏完淳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先是写景,继之回忆当年与老师陈子龙共事和起义的情景,慨叹自己被缚和老师沉水,又忆及当年老师对自己的器重,心情极其悲痛,决心殉国并葬身于老师墓旁。诗中缅怀陈子龙的抗清业及其不幸遭遇,表现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和自己必死的决心。全诗如泣如诉,情真辞苦,慷慨悲壮,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间用浪漫主义手法,使感情的表达更为激越飞扬,使诗歌更增添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创作背景

《细林夜哭》作于南明永历元年(1647),最初收于诗集《南冠草》。作者夏完淳因谋起义事泄被捕,系于舟中。在解往南京途中,船经细林山,他的老师陈子龙抗清失败后一度避居于此,他想起老师当年避居此地,自己也来访问过,不禁悲从中来,因而写此诗志哀。

  •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从起句到“酒酣眸睨意气亲”是第一层次。在这里诗人以触景生情的赋笔,由景入事,继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月落乌啼的晨曦中,诗人举目向细林山眺望,朦胧的曙色中,秋草连天。这里的一个“齐”既是诗歌的韵脚,同时也写出初秋时节秋草茂盛的景象。它与句中的“细林”“夜”无形中交代了诗歌的时间、地点。“有客”“乘风”两句,则以浪漫、超脱之笔叙...

展开全部
夏完淳

夏完淳

明末抗清英雄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岁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败自杀后,与陈子龙等倡义,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后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书于母与妻,在南京被杀。有《夏完淳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