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燕惠王书

先秦 乐毅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光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自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谦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王之留意焉。

作品简介

《报燕惠王书》是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文中乐毅申明自己投赵是为了避免被诛,从而保全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贤名与道义。乐毅还表明,燕昭王选择贤能,自己能被重用是燕昭王任免人才的英明策略。详述燕昭王采纳乐毅的建议,论述贤明之君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论功行赏,不废弃有功之臣。隐约批判燕惠王违背了先王的教诲。最后以伍子胥的遭遇为例,再次为自己投赵辩解。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燕国但不会做对燕国不利的事情。

该文通过隐喻的手法,昭示昭王之贤明,衬托惠王之失察。用幽怨中含着惋惜,哀婉中含着悲愤的措辞及勇气,绵里藏针地为自已进行了审辨和表白,写的悱恻感人,意味深长。

创作背景

《报燕惠王书》作于公元前279年,当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和乐毅本有嫌隙,就派人持书招回乐毅而委骑劫为将。乐毅因此而奔赵。后来,齐国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失地尽复,燕国势弱不得不割地求和。这时燕惠王想起乐毅的功劳,去信请乐毅回燕国,但又在信中指责乐毅弃燕而走,对不起先王知遇之恩。而乐毅就此写下《报燕惠王书》。

  • 文学赏析

文是由两个作者所写的两种不同的体裁——记事和论说——构成一个整体。没有第一部分的叙述,读者要正确理解《报燕王书》的内容,确是比较困难,由于第一部分将乐毅功高受谤的真象作了初步的介绍,在这基础上去读《报燕王书》,就较易明了它的内容。写第一部分的作者的态度,很显然,对乐毅是充满着同情和敬意,对燕惠王则表示出憎恨和厌恶,因此,这两部分的基调是一致的。

《报...

展开全部
乐毅

乐毅

战国名将

乐毅(生卒年不详),乐毅原本赵国人,魏国大臣,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的礼遇和信任,便留了下来,被封为亚卿。燕昭王二十八年,乐毅曾带兵大破齐军,战功赫赫。昭王死后,即位的惠王解徐了乐毅的兵权,乐毅逃回赵国。赵王封之为望诸君,终老于赵国。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