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感旧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作品简介

《定风波·感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一个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下片写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抗争与矛盾心态,叙述了歌妓为了人性平等而抗争的故事,表达了歌妓思念爱情却身不由主的苦衷。全词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语言清丽,格调婉约。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的一天,陈襄宴请苏颂、苏轼,席上有歌妓唱曲。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暮春,苏轼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忆起歌妓唱的曲,作《定风波·感旧》该词。

  • 文学赏析

上片写感旧,写一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第一、二句写歌妓自我申辩,承担不起绣有鸳鸯花纹的衣裳。歌妓这些感情的困扰,压抑的痛苦,是负心郎对歌妓的偏见造成的,表达了词人对人性不平等的悲观,「莫怪」,「不胜」都强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争。第三、四、五句写歌妓对负心郎行为的披露。在「垂杨系马」处,负心郎依旧「游冶」、「轻狂」。「薄幸」是披露负心郎薄情,「游冶」是披露...

展开全部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