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颂万(清朝诗人、书法家)
程颂万(1865—1932),字子大,号鹿川、定巢、石巢,晚号十发居士,湖南宁乡人。著有《十发居士全集》。词有《美人长寿盒词集》六卷,《定巢词集》十卷,《鹿川词》三卷。
-
陈肇兴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
-
夏孙桐(近现代文学家)
夏孙桐(1857—1941),字闰枝,一字悔生,晚号闰庵。江苏江阴人,光绪壬辰(1892)进士,曾任湖州、杭州知府。民国初入国史馆。著有《观所上斋文存》,曾佐徐世昌辑《晚晴籍诗汇》。有《悔龛词》二卷,收入朱孝臧所刻《沧海遗音集》。
-
黄节(原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黄节(1873—1935),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又号节。广东顺德人。创办《国粹学报》。民国后入南社,长居北京,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一度出任广东教育厅厅长。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
-
赵熙(清末民国四川大儒)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授编修,转江西道监察御史,以抗直敢言,著称清季。工诗、书、画,不填词。壬子(1912年)自沪归里后,后于六百日中,成《香宋词》三卷,自后绝不复作。
-
周岸登(近代诗人)
周岸登(1872—1942) ,字道援,号二窗,一号癸叔,别号癸辛词人,四川威远人。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官广西阳朔知县。入民国历任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有《蜀雅》十二卷,《别集》二卷,附于《二窗词客全集》第一种。
-
易顺鼎(清代官员、诗人)
易顺鼎(1858—1920),字仲硕,一字宴戈,号眉伽,别号哭庵。湖北龙阳(夸汉寿)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官广西右扛道。甲午问两座赴台湾助刘术福抗日。有《丁戊之同行卷》《四魂集》《琴志楼游山诗》等。
-
林朝崧(中国台湾诗人)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号痴仙,台湾彰化县雾峰乡人。林朝崧出身于武功之家,其父亲林利卿、族伯林文察、族兄林朝栋均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颇有战功的将领。林朝崧作为栎社的发起人和首任理事,在台湾地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全台诗界泰斗”。
-
陈宝琛(晚清大臣、学者)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福州闽县螺洲(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人。晚清大臣、学者,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
-
许南英(中国爱国诗人)
许南英(1855—1917) ,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清台湾府人。光绪十六年(1890)登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
-
梁鼎芬(晚清学者、藏书家)
梁鼎芬(1859一1919),字心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湖北按察使。清亡后,为遗老。有《梁节庵先生遗诗》。
-
陈曾寿(晚清官员、诗人)
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湖北蕲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人民国,自居遗老,筑室居杭州小南湖。曾参与张勋复辟及伪满组织等。诗学宋人黄庭坚、陈师道,工写景,为近代宋诗派后起名家。有《苍虬阁诗》十卷。
-
张炎(南宋末元初著名词人)
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还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
汪东(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原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
汪东(1890—1963),原名东宝,字旭初,号寄庵,别号寄生、梦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汪凤瀛三子,与长兄汪荣宝并称“二妙”。 其文如《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法国革命史论》《法言疏证别录》等。
-
郑孝胥(中国近现代诗人、书法家、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
郑孝胥(1860—1938), 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仕至湖南布政使等。有《海藏楼诗》。
-
曹家达(清末至民国名医)
曹家达(1866—1938),字颖甫、尹甫,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孝廉(举人),后入南菁书院,研究经书及诗文。废科举后,他深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二年后取得应手而愈的疗效。以此益信经方之验。
-
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道教词语)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无根的兰花,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陈霆(明代文学家)
陈霆(约1477—1550),字声伯,号水南居士,浙江德清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及第,官刑科给事中。博学多闻,工诗词、古文。著有《水南稿》《渚山堂词话》等。
-
高适(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717—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
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荆轲(?—前227),战国时卫国(今属河南省)人。好读书,擅剑术,有胆识。游历燕国时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受命谋刺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未遂被杀。
-
谢榛(明代布衣诗人,后七子代表)
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屐山人,山东临清人。终身不仕,刻意为诗,与李攀龙、王世贞等并称“后七子”。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
钱福(明代文学家)
钱福(1461—1504),字与谦,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自号鹤滩,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的门生。弘治年间状元及第。曾供职于翰林院,但由于未脱“吴中习尚”,最终被馆阁拒之门外。有《鹤滩集》。
-
温子昇(南北朝北魏时期官员、文学家)
温子昇(495—547),字鹏举,济阴郡冤朐县(今山东省菏泽市)人。北地三才之一。晋大将军温峤后代。北魏时,官至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东魏武定五年(547),馆客元瑾作乱,高澄怀疑温子昇同谋,囚入晋阳监狱,饿死狱中。其诗深受南朝文风影响,原有集三十九卷,后人辑有《温侍读集》。
-
储光羲(唐代田园山水诗派代表之一)
储光羲(706—763),兖州(今属山东)人,一说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诏中书试文章,官监察御史。安史之乱时曾接受安禄山伪职,平乱后被贬逐岭南而卒。其诗追慕魏晋,效法陶渊明闲适、隐逸的田园诗风格,较为质朴。著作有《储光羲集》。
-
陆羽(唐代学者)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与释皎然、颜真卿、张志和等名僧高士唱和往还。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奏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
朱淑真(南宋女诗人、词人)
朱淑真(约1079—1133),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生于仕宦之家。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其余生平不可考。工诗词,词意凄厉悲凉。有《断肠集》、《断肠词》传世。
-
耿湋(唐代诗人)
耿湋(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宝应二年登进士第,授盩厔尉。大历中登朝为左拾遗,曾奉使往江淮检括图书。大历末、贞元初,贬为许州司法参军,卒。湋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戴叔伦、卢纶、司空曙、李端等均有唱和。有《耿湋诗集》二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
孙道绚(宋代词人)
孙道绚(生卒年不详),号冲虚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黄铢之母。其词今存八首,有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本《冲虚词》一卷,《全宋词》据以入录。
-
来鹏(唐朝诗人)
来鹄(?—883),豫章(在今江西省南昌附近)人。咸通(860—873)年间举进士而不第。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其诗多描写旅居愁苦的生活,也有表现民间疾苦的人民性很强的作品。《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
宋育仁(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
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人。博通群籍,尤深经学,为王闿运及门高弟。乙未割台之役,有感事五首,唐衢痛哭,杜牧罪言,兼而有之。见连横《台湾诗录》,今据以移录。
-
胡薇元(清代进士)
胡薇元(1850—1920),字孝博,一字壶庵,号诗舱,又号玉津居士,别号百梅亭长、七十二峰隐者。原籍浙江山阴,后改籍顺天大兴,光绪三年( 1877)进士,官至西安知府。长于戏曲诗文,著作有《壶庵五种曲》《天云楼诗》《伊川草堂诗》《湖上草堂诗》《导古堂文集》等,词有《天倪阁词》等。
-
步元举
暂无此作者信息
-
牛峤(唐末五代词人)
牛峤(850—920),字松卿,一字延峰,祖籍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后迁陇西。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孙,吏部尚书牛丛之子,为“花间派”著名词人。公元878年(唐僖宗乾符五年)中进士后,曾任拾遗、补阙、校书郎等职。后被前蜀王建任为判官、给事中。博学多才,一生有不少著作,以歌诗著名当时。《郡斋读书志》著录《牛峤歌诗》三卷,《全唐诗》收其诗33首。今存词32首,收于《花间集》,王国维辑为《牛给事词》。
-
曹邺(晚唐诗人)
曹邺(816—875),字业之, 一作邺之,阳朔(今广西桂林)人。在京城应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后由于其《四怨三愁五情诗》为中书舍人韦悫赏识,荐于礼部侍郎裴休,终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进士及第,时年约四十,授天平节度使推官。后迁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于吏部郎中任内辞官南归,死后葬于桂林。以五言古诗著称。有《曹祠部集》。《全唐诗》收其诗作二卷。
-
刘驾(唐代诗人)
刘驾(822—?),字司南,江东人。与曹邺为诗友,俱以工于五古著称,时称“曹刘”。初举进士不第,屏居长安。公元849年(大中三年),唐王朝收复河、湟失地,刘驾献《乐府》十首表示祝贺。大中六年(852)登进士第,官终国子博士。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
李致远(元朝散曲作家)
李致远(生卒年不详),字致远。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根据元代仇远《金渊集》卷二《和李致远君深秀才》诗,以为李致远为溧阳(今属江苏省)人,当名深字致远。一生不得意,但因穷忘忧,孤傲清高。与文学家仇远相交甚密。明代臧晋叔《元曲选》中《还牢末》杂剧署名李致远。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词“如玉匣昆吾”。散曲今存小令二十六首,套数四套。
-
刘致(元代散曲家)
刘致(?一1324),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中阳)人。因曾依姚燧在江西龙兴(今南昌)居住,故又自称“古洪刘时中”。他少时随父在广东,父殁后游宦于湖南、江西、河南等地,曾任湖南宪府吏、永新州判、河南行省掾、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职。《全元散曲》录存小令七十四首,套数四套。
-
翁绶(唐代诗人)
翁绶(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登进士第。辛文房谓其“工诗,多近体,变古乐府,音韵虽响,风骨憔悴,真晚唐之移习也。”(《唐才子传》卷八)。《全唐诗》存诗八首、断句一联。诗多为七律,其中用乐府旧题者六首。
-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兴化白驹场(今大丰县白驹镇)人。自幼聪明好学,1331年(至顺二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后又仕张士诚,终因张士诚疏远忠良,愤然离去。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并为撰写《江湖豪客传》收集材料。为躲避战乱,施耐庵征求好友顾逖的意见,在兴化县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不出,专心于《水浒传》的创作。
-
释宝月(南朝萧齐时期诗僧)
释宝月(生卒年不详),南朝萧齐时期诗僧。生卒时间及生平不详。俗姓康,一说姓庾,胡人后裔,善解音律,颇有文名。《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五首。
-
李朴(宋代著名诗人、理学家)
李朴(1063—1127),字先之,人称章贡先生,兴国(今江西兴国)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任国子监教授,为官敢于直言,不惧权奸。宋高宗即位后,任秘书监。有才名,善诗歌,有著作《章贡集》传世。李朴父子兄弟一门七进士,均以理学诗文见称。
-
崔莺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崔莺莺(生卒年不详),字双文,据唐元稹《莺莺传》载,德宗贞元中有张生游蒲,寓普救寺。《全唐诗》收崔莺莺诗3首。
-
慧开(南宋禅僧)
慧开(1183—1260),俗姓梁,字无门,杭州(今属浙江)人,世称“无门慧开”。幼年入道,年长,于南峰石室独居,禅思六载,忽有省悟,乃出礼谒诸山尊宿,得法于江苏万寿寺月林师观禅师座下。宋理宗曾诏敕赐金紫衣及“佛眼禅师”之号。撰有《无门关》一卷,仍盛行于世。
-
叶采(南宋时期官员)
叶采(生卒年不详),字仲圭,号平岩,邵武(今属福建,一说福建昭武)人。宋理宗淳祐元年(1141)进士,官至枢密院检讨、翰林学士兼侍讲,是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他的即事诗平实又不失情趣,通俗而有韵味。《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
陈陶(唐朝诗人)
陈陶(约812—888),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 ,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 ,曾漫游江西 、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大中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
曹豳(南宋词人、官员)
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瑞安(今属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官至浙东提点刑狱,召为左司谏,以宝章阁待制致仕。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有正直的名声,时号“嘉熙四谏”。卒谥文恭。存词二首。
-
吴伟业(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明亡后隐居不出,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诗词文曲均有较深造诣,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有《梅村家藏稿》。
-
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
戴复古(1167一1248),字式之,号石屏,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因仕途不通,一生清苦,漫游了大半个南中国,以诗负盛名于江湖间达五十年之久,是南宋中叶以后谓之江湖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又搀杂些江西派的风格。部分作品指斥朝政国事,反映人民生活,较有现实意义。写景诗也极有妙趣,词风也较为豪放。有《石屏新语》《石屏集》《石屏词》。
-
王元鼎(元代散曲作家)
王元鼎(生卒年不详),与阿鲁威同时代人。曾任翰林学士。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说他为西域人。天一阁本《录鬼簿》在“前辈名公”中列有其名称为“王元鼎学士”。《太和正音谱》把他列入“词林英杰”中。现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数二套。
-
寇凖(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凖(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次罢相,封莱国公。后为丁谓所搆,贬雷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谥忠愍。有《寇莱公集》七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全宋词补辑》另从《诗渊》辑得一首。
-
何逊(南朝梁诗人)
何逊(466—519),字仲言,梁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何承天曾孙。少为范云、沈约所称赏。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未几病逝。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何逊诗与刘孝绰齐名,号称“何刘”,诗风明畅,多清丽佳句,声律上已接近于唐代近体诗,其诗对后世诗人有较大影响。有集八卷,已佚。著有《何逊集》。
-
吕本中(宋代诗人、词人、道学家)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学者称东莱先生。少以荫补入仕,历任济阴县主簿、大名府帅司干办官、枢密院编修官等职。与秦桧相善。北宋末,因病请祠,以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六年(1136年),特赐进上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文章典雅,长于史学,其诗得黄庭坚、陈师道句法。绍兴八年(1138年),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因受赵鼎器重,遂忤秦桧。未几,遭弹劾奉祠,提举江州太平观,徙居婺州以终。后赐谥文清。著有《东莱诗集》《吕氏春秋集解》等。
-
欧阳詹(唐代文学家)
欧阳詹(755—801),字行周,泉州晋江(今晋江池店潘湖村欧厝)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与韩愈、王涯等同榜登进士第,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有《欧阳行周文集》八卷。
-
释函可(明清之际诗僧)
释函可(1611—1659),字祖心,号剩人,自称榼播和尚,俗名韩宗騋,广东博罗人。顺治五年(1648),由于写有“干预时事”的《再变记》而被捕,并流徙沈阳。在成所弘扬佛法,并曾倡建东北第一个诗社——冰天诗社。顺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成所。有《千山诗集》《千山语录》。
-
张问陶(清代诗人、诗论家、书画家)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此外还有老船、宝莲亭主、蜀山老猿、群仙之不欲升天者、药庵退守等别号,散见于书画印章。是清朝乾嘉年间著名诗人、书画家,所为诗专主性灵,独出新意,如神龙变化不可端倪,为清代性灵派中坚。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恃才傲上,强悍不屈,因与上官龃龉,郁郁不自得,仅任上一年零三个月,即称病辞官,侨寓苏州虎丘。一生游历天下,诗作5000余首,现存诗歌3500余首,被誉为“清代蜀中第一才子”。
-
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入元不仕。其词承辛弃疾一派,为辛派词人“三刘”之一。风格遒劲绚烂。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又能诗文,曾评点王维、杜甫、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须溪记钞》,清人辑有《须溪集》。又有《须溪词》。
-
王衡(明代杂剧名家)
王衡(1562—1609), 字辰玉,号缑山,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王锡爵子。自幼才华横溢,读书五行俱下。万历十六年举顺天乡试第一,万历二十九年会试成进士,廷试第二。授编修。奉使江南,因请终养归。诗文俱称名家,有《缑山集》及杂剧《郁轮袍》等。
-
王衡(隋代诗人)
王衡(生卒年不详),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仕于后梁,历官秘书郎、太子洗马、中书黄门侍郎。后入隋。事迹附见《周书》卷四八《萧詧传》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二首。
-
李德载(元代散曲作家)
李德载(生卒年不详),所存散曲作品有小令《阳春曲》,均见《太平乐府》。《太和正音谱》列其名于一百五十词林英杰之中。
-
袁宗道(明代文学家、官员,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翰林编修,太子讲官,官至右庶子。与弟袁宏道、袁中道齐名,并称“三袁”,反对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崇尚本色,标榜“性灵”,世称“公安派”。袁宗道于唐诗崇白居易,宋诗崇苏东坡,故称其斋为“白苏斋”。著作有《白苏斋集》。
-
洪亮吉(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
洪亮吉(1746—1809),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年间进士,授编修。因批评朝政,流放伊犁,不久赦还。他兼通经史及音韵训诂之学,曾著《春秋左传诂》。工骈文,写景抒情,清新佳丽。著有《洪北江全集》。
-
李弥逊(宋代诗人)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及第,调单州司户。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后归隐福建连江西山。有《筠溪集》二十四卷,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
孟昉(元代诗人)
孟昉(生卒年不详),字天暐。本西域人,回族,寓居北京。延祐年间为胄监生。明敏英妙,质美而行懿,由乡举得举,从事臬司宪部掾枢府,进中书西曹,典国子监簿。二十年间,读书不废,被誉为贤才。至正十二年(1352),为翰林待制,官至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兵乱后,入明隐居镜湖。其诗文曲词,皆善。惜《孟待制文集》今已不传。今存小令《十二月乐词》十三首。
-
淮南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部分门客的共称)
淮南小山,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分门客的统称。其作品存有《招隐士》一篇,收入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但文选则题刘安作。又乐府《淮南王辞》,晋崔豹《古今注》、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都说是淮南小山所作。
-
张说(唐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时应诏对策,得乙等,授太子校书。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等职。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建国。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文辞,时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苏颋(袭封许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之作。被贬岳阳时的作品,较有特色。有《张燕公集》。
-
李峤(唐朝宰相)
李峤(约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中进士,调安定尉,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书令。玄宗即位,贬为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诗与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有辑本《李峤集》,《全唐诗》录其诗5卷。
-
朱熹(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绍兴十年(1148年)进士,卒后追谥“文”。朱熹早年受业于理学大师李侗,师承二程学说,兼采周敦颐、张载的思想,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等。
-
袁枚(清朝诗人,性灵派三大家)
袁枚(1716一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又号小仓山居士。钱塘(今浙江)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三(1748)年辞官,以诗酒自娱,并广交朋友,为诗追求抒写性情,所言“性灵说”,在当时广为流传。著有《小仓山方诗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
康有为(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年),字广夏,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上书皇帝,建议变法。后发起“公车上书”,在京建立强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康氏的诗多感时伤世、抒发郁愤之作,能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世界上的新事物。艺术上不受传统约束,想象奇特,语言瑰丽,形成了自已的风格。有《南海先生诗集》。
-
纪映淮(明末清初女诗人)
纪映淮(1617—1692),字冒绿,小字阿男,上元(今江苏南京市)人,纪青之女,纪映钟之妹,莒州杜李之妻。少小善联句,婚后夫妇联韵,琴瑟偕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南进,杜李约十数好友投知州景叔范部下守城抗清,城破战死。纪映淮负姑携子避难。自杜李去世后,纪映淮弃绝笔墨,自毁容貌,终日寻衣觅食,供老奉幼,以节孝闻名。著有《真冷堂词》,但作品大多散佚。
-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
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人。与张可久、贯云石为同时代人。钟嗣成《录鬼簿》言其“好食甘饴,故号甜斋”。一生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散曲作品多写自然风景和闺阁之情。风格清丽,注重技巧。今人任讷将其散曲与贯云石(号酸斋)作品合辑为《酸甜乐府》,得其小令一百余首。
-
卢挚(元代散曲家)
卢挚(约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先祖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后世居河南。初为元世祖侍从,后累官至翰林承旨。为元初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人称其文与姚燧比肩,诗与刘因齐名;而散曲作品成就更高,代表了元代前期杨果、刘秉忠等一批达官文人的创作成就。《全元散曲》收其小令120首,其数量之多,在前期散曲作家中仅次于马致远。今有李修生《卢疏斋集辑存》。
-
柳中庸(唐代边塞诗人)
柳中庸 (?—775),名淡,中庸是其字,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叔。大历年间进士,曾授洪府户曹,不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李端为诗友。《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
-
黄庚(宋末元初诗人)
黄庚(生卒年不详),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习举子业。元初“科目不行,始得脱屣场屋,放浪湖海,发平生豪放之气为诗文”。以游幕和教馆为生,曾较长期客越中王英孙(竹所)、任月山家。与宋遗民林景熙、仇远等多有交往,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亦摘录其句。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编其诗为《月屋漫稿》。
-
杜庠(明代诗人)
杜庠(生卒年不详),字公序,号西湖醉老,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诗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曾任攸县知县。
-
释宇昭(北宋僧人)
释宇昭(生卒年不详),北宋九诗僧之一,俗姓籍贯及生平事迹均已失考。宋本《九僧诗》中存其诗十三首,全为五言律诗。
-
释惠崇(北宋僧人诗人)
惠崇(965—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作为画家,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宋郭若虚语)。苏轼为惠崇画作《春江晚景》的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名传千古。
-
张惠言(清代词人、散文家)
张惠言(1761—1802年),字皋文,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曾辑《词选》一书,他创常州词派,在词学理论上有独特见解,他的词风俊逸深沉,但其题材与主题多是惜春与感叹流年之作,著有《茗柯词》。
-
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领袖)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大体上与前七子相同。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著有《沧溟集》。
-
钱继章
钱继章(生卒年不详),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清之际柳洲词派主要成员之一。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入清不仕,以遗民终身。工词,有词集《菊农词》,不传,其词见《柳洲词选》等词总集。
-
萧抡谓
暂无此作者信息
-
李嘉祐(中唐肃、代宗两朝时期的才子)
李嘉祐(约719—781),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石家庄赵县)人。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举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贬鄱阳令,历任台州(今浙江台州)刺史、袁州(今江西宜春袁州)刺史,罢任后侨居苏州。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其“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著有《台阁集》,《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二首。
-
黄公辅(大明新会抗清义军领袖)
黄公辅(1576—1659),字振玺,别字春溥,广东广州府新会县杜阮镇杜阮乡(今属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任福建浦城知县时,调任南京山西道监察御史,后奉旨巡按下江,亦有政绩。以疏劾太监魏忠贤,被撤职回乡。崇祯朝起用任湖广布政司参议、湖广参政,分守湖南宝庆,奉命征剿湘西、湘南“瑶乱”有功,受封赏。崇祯末年,托病辞归。明亡,公辅与王兴起兵新会抗清,后被困,宁死不屈,于永历十三年(1659年),与王兴等自焚于新宁(今台山)汶村。著有《北燕岩集》。
-
吴与弼(明代诗人、理学家、教育家)
吴与弼(1391—1469),初名梦祥,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府崇仁县(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十九岁即决心专治程朱理学,不应科举。天顺元年以石亨荐,授左谕德,固辞不拜。所著《日录》,悉言生平所得。胡居仁、陈献章、娄谅等均其弟子。学者称康斋先生,有《康斋文集》。
-
林光(明代学者)
林光(1439一1519),字缉熙,号南川,晚年又号南翁,明东莞人。林彦愈子。成化元年(1465年)举人。筑室榄山,拜陈献章为师,来往问学近二十年。得白沙学问精粹,推为白沙第一弟子。二十年会试中乙榜,授浙江平湖教谕,勉励学子探本穷源,躬身修行。历官国子监博士、襄阳王府左长史。正德八年(1513年)致仕归家,卒年81岁。著有《南川集》、《晦翁学验》。
-
张栻(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石鼓七贤)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宋高宗时宰相张浚之子。汉州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县)人,后迁居衡阳。南宋学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持了八年的岳麓书院。宋孝宗时曾任吏部侍郎,官终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著作有《南轩集》。
-
郝经(元代文章家、诗人,金元时期著名大儒)
郝经(1223—1275), 元泽州陵川人,字伯常。郝天挺孙。金亡,徙顺天,馆于守帅张柔、贾辅家,博览群书。应世祖忽必烈召入王府,条上经国安民之道数十事。及世祖即位,为翰林侍读学士。中统元年,使宋议和,被贾似道扣留,居真州十六年方归。旋卒,谥文忠。为学务有用。及被留,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等书,另有《陵川文集》。
-
吴融(唐代诗人)
吴融(850—903),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因事去官,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后召为左补阙,迁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昭宗复位,融起草诏书十数篇,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赏识,擢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诗能文。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 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
-
龚鼎孳(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代进士,曾任兵科给事中。清军入关,龚鼎孳再仕于清朝。曾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其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明末清初诗人,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当时有人以其诗置钱谦益、吴伟业之后,辑为《江左三家诗选》。著有《定山堂集》等。
-
赵善庆(元代文学家)
赵善庆(?—1345),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等八种。散曲仅存小令二十九首,多写景之作。
-
张敬忠(唐代诗人)
张敬忠(生卒年不详),曾官监察御史,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为平卢节度使。《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
戎昱(唐代诗人)
戎昱(744—800),荆南(今湖北江陵)人。举进士不第,往来长安、洛阳及陇西各地。尝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下任从事。德宗建中三年(782)任御史,后遭人陷害,贬为辰州刺史。诗多反映家国的动荡离乱,风格沉郁。著作有《戎昱诗集》。
-
李端(唐代诗人)
李端(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大历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李端才思敏捷,工于诗作,又长于奕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辞官归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作品多应酬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有所反映,喜作律体,亦擅长七言诗行,于大历才子中罕见。有《李端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喜作律体。
-
祖咏(唐代诗人)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与王维友善,其诗多借状景绘物宣扬隐逸生活。明人辑有《祖咏集》。
-
苏佑(明代诗人)
苏祐(1493—1573),字允吉,一字舜泽,别号榖原,蒙古族,明代东昌府濮州(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王楼镇苏庄)人,文学家,官至兵部尚书。
-
齐己(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863—937),俗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尝住江陵龙云寺,自号衡岳沙门。性颖悟,善琴棋书法。诗多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为时人称赏。间有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或反映民生疾苦之作。风格清润平淡而不失高远冷峭,“江之南、汉之北,缁儒业缘情者,靡不希其声彩”。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全唐诗》存诗10卷。
-
胡俨(明代初期阁臣)
胡俨(1361—1443),字若思,号颐庵,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人。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兼工书画。洪武二十年以举人官华亭教谕。永乐初荐入翰林,任检讨。累官北京国子监祭酒。朝廷大著作皆出其手,任《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总裁官。仁宗时进太子宾客兼祭酒。有《颐庵文选》。
-
唐毅夫(元代诗人)
唐毅夫(生卒年不详),工作散曲,有怨雪一套,今存。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
-
权德舆(唐朝宰相、文学家)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人,家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 曾任太常博士、左补阙、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全唐诗》存其诗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