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女谣

萨都剌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扬州袅袅红楼女,玉笋银筝响风雨。

扬州婀娜多姿的红楼女,纤纤玉手拨弄银筝声如风雨。

绣衣貂帽白面郎七宝雕笼翠羽

还有那绣衣貂帽的白面郎,提着七宝雕笼呼叫翠羽。

冷官傲兀苏与黄,提笔鼓吻文场

傲世的冷官苏轼、黄庭坚,鼓着嘴巴提笔走进文场。

平生睥睨纨绔习,不入歌舞春风乡。

平生蔑视纨绔子弟的恶习,从不进入歌楼舞妓春风乡。

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

路上遇着卖女的像弃尘土,悲惨的风云从天空生起。

荒村白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

荒村里白天也碰上野狐狸,破屋内黄昏时听见长啸的鬼。

闭门爱惜冰雪肤,春风绣出花六株。

闭门不出爱惜冰雪似的肌肤,春风已绣出了鲜花五六株。

人夸颜色重金璧,今日饥饿啼长途。

人们都夸美丽容颜如金璧,今日忍饥挨饿啼哭在长途。

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

悲哀啼哭流尽眼泪黄河干,县官啊县官,你还有什么脸面?

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

还有金带紫衣的郡太守,酒醉饭饱不过问人民的衣食艰难。

传闻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

传说关陕地区更令人担忧,大旱灾荒不只东南几个州。

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

仿佛枯鱼吐沫和泽畔雁哀叫,嗷嗷待食物的叫声何时是尽头?

汉宫有女出天然,青鸟飞下神书传。

汉家宫内的美女出自天然,青鸟飞下人间来把神书传。

芙蓉帐暖春云晓,玉楼梳洗银鱼悬。

芙蓉帐内温暖春天雾散云消,楼上梳妆打扮把银鱼悬。

承恩又上紫云车,那知鬻女长欷歔。

承蒙皇恩又登上紫云车,怎么知道被卖女儿长声嘘叹。

愿逢昭代民富腴,儿童拍手歌康衢

但愿遇上清明时代人民富裕,儿童们鼓掌歌唱《康衢谣》。

小提示:萨都剌《鬻女谣》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鬻女谣》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对老百姓以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寻求活命这种典型情景的描绘、渲染,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社会贫富悬殊的强烈不满之情。全诗主要运用层层递进的对比手法,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力量,同时也焕发着人道主义的光彩。

创作背景

《鬻女谣》此诗约作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诗人时任镇江录事司达鲁(即长官)。据《元史五行志·文宗本纪》等记载,天历元年(1328)八月,杭州、嘉兴、平江、湖州、建德、镇江、池州、太平、广德等九郡发生水灾,淹没农田一万四千多顷;次年六月,通州、霸州等四州遭遇雨水灾害;而真定、河间、大明、广平、峡州等五州四十县则大旱。仅山东就有灾民六十七万六千多户,陕西有一百二十三万四千余。连年的水旱灾害,使得饥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卖儿鬻女,生活悲惨。但文宗却大兴土木,不惜民困,诏令在建康修建龙翔集庆寺、在蒋山修建崇禧万寿寺等,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作者愤而作此诗以揭露现实。

萨都剌

萨都剌

元代诗人、画家

萨都刺(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父因军功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故为雁门人。泰定进士,授翰林应奉,后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宪司经历等职。弃官后隐居安庆司空山。诗多写自然景色,清新绮丽。有《雁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