龊龊

韩愈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龊龊(1)当世士(2)所忧(3)饥寒(4)

那些谨小慎微的当世之士,他们所忧虑的只是个人的衣食。

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1)

人们只见到贫贱的人的悲伤,却听不到富贵的人的叹息。

大贤(1)事业异(2)远抱(3)俗观(4)

有高尚道德的人想着干一番独特的事业,他的抱负远大而不同于世俗的观念。

报国(1)皎洁(2)念时(3)(4)汍澜(5)

报效国家的心光明皎洁,经常因感念时世而涕泪纵横。

妖姬(1)坐左右,柔指(2)(3)哀弹(4)

美丽的女子坐在左右两旁,柔软的手指下发出哀怨的弹奏。

酒肴(1)日陈(2)感激(3)宁为欢(4)

虽然在我的面前每天都摆满了酒肴,但感慨激动怎能让我欢乐起来?

秋阴(1)(2)白日,泥潦(3)不少(4)干。

秋天的重阴遮蔽着白日,多雨的泥潦总是不干。

河堤决东郡(1),老弱随惊湍(2)

黄河决堤淹没了东郡,老人和小孩子都被急流和波涛卷走。

天意(1)有属(2),谁能诘其端(3)

老天爷的意思是有一定原因的,但又有谁能细究他的缘故?

(1)太守(2)(3),得(4)谏诤官(5)

希望我能得到太守的推荐,得以充任谏诤的官职。

排云叫阊阖(1)披腹(2)(3)琅玕(4)

让我能够排云上天,叫开紧锁的天门。在上帝的面前披露心腹,把琅玕的美玉呈献。

致君岂无术?自进诚独难(1)

辅佐君主达到天下大治,难道我没有办法么?只不过自己去求得进身的机会,实在是困难重重,难上加难啊!

小提示:韩愈《龊龊》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龊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怜百姓之苦、抒报国之志、陈求荐之意三者以“河堤决东郡”为主要线索,先言俗士之志,次言“大贤”之事,末言自进之艰难,刻画出一个抱负远大而处境低微的有志之士的形象。全诗在写法上有意追模阮籍、陈子昂等人的咏怀传统,写情叙事交错,内容十分密集,语气坚毅,铿锵有力。

创作背景

《龊龊》这首诗写于贞元十五年(799年)秋,此时韩愈在张建封幕下。此前,韩愈不得已而托身幕府,先到汴州董晋处,以董晋亡殁不得不离去而投奔徐州张建封。韩愈自视甚高,立志颇大,他本来寄希望于张建封,期待得到举荐而被大用,但二人志不相投,时有摩擦。贞元十五年七月,郑、滑发生水灾,人民死伤惨重。尽管二州不在徐州管辖范围内,作为徐州节度使的张建封,理应对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分担一分忧愁。但张建封不但没有对百姓表示怜悯之心,反而在国家遭遇灾难之时,在自己的领地置酒作乐,大开盛宴,大肆挥霍。韩愈对张建封的这种行径表示强烈的不满,于是写下了《龊龊》一诗。

韩愈

韩愈

唐代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