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其二
〔唐〕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1)。
此身漂泊令人苦痛的是今天在西,明天又在东,右胳膊已经瘫痹,耳朵也一半变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1),悠悠伏枕(2)左书空(3)。
生涯寂寂,如此拴着一只小船,常不禁使人双泪俱下,岁月悠悠,总是卧病枕上,只能够再用左手“书空”。
十年(1)蹴踘将雏(3)远,万里秋千习俗同(4)。
十年来,在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携带着子女是一天比一天流落得遥远,但万里他乡到处都戏荡秋千,那风俗和习惯却是与故园相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1),家人钻火(2)用青枫(3)。
当望到旅雁入云,我知道它们又飞回了北方的关塞,然而,家人取火却是仍在使用着这江南的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1)山河锦锈中。
想呵,在这清明时节,那长安城里的一些楼台殿阁该都掩映在如烟的繁花丛里,而我们大汉君主的这偌大山河,则已闪耀在这片灿烂夺目的锦绣之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1)。
呵,一个春天去啦,一个春天又来啦,洞庭湖上的风光水色显得是更加辽阔,但默对着繁生的白苹,却偏偏愁坏了我这个白头老翁!
小提示:杜甫《清明二首·其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清明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排律,是一组触景伤情、感慨入怀的作品。第二首诗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写诗人每次携家人漂流异乡都会遇上清明,强调漂泊之感,情感真挚饱满。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可以看出杜甫晚年的健康状况和他的“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排律
- 创作年代769年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杜甫自夔州出峡后,流落湖湘。第二年(大历四年)春天,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到长沙后,正赶上过清明节。诗人有感于节日气氛,异域风物,个人遭际等等,写下了他诗集中仅存的连章七言长律诗——《清明二首》。
相关诗词
-
伤二舍弟无疾而化二首·其二
肠断东篱何所寻,东篱从此事沉沉。差肩行处皆成往,吊影伤时无似今。清泪已干情莫极,黄泉未到恨非深。不知何日能销尽,三十二年雍睦心。
-
寄熙本明二首·其二
白首遥知得道馀,不闻诗思近何如。高斋夜雪同谁话?古木寒山独自居。梦里只寻行去路,愁时聊读寄来书。夕阳溪上多飞鸟,若个能看影是虚。
-
三二年来夜梦每过吾庐之西一士友家观书饮酒方梦时亦自知其为梦也二首·其二
清言亹亹岸纶巾,久矣吾游无若人。自怪梦中来往熟,抱琴携酒过西邻。
-
文叔转送畏知初到长沙寄诸弟及示同志二诗次韵寄畏知二首 其二
闻道湖南幕,人无第二流。文书有馀暇,风月可销忧。梦远宁能续,诗成谩益愁。幽庭步春草,鸡撼屋山头。
-
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余年予亦作二首·其二
眼睛心地两虚圆,胁不沾床二十年。谁信吾师非不睡,睡蛇已死得安眠。
-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其二
此境眼前聊妄想,几人林下是真休。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万斛舟。看画题诗双鹤鬓,归田送老一羊裘。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
-
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二·蚕市
枯桑舒牙叶渐青,新蚕可浴日晴明。前年器用随手败,今冬衣着及春营。倾囷计口卖馀粟,买箔还家待种生。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锄镈资男耕。空巷无人斗容冶,六亲相见争邀迎。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蚕丛在时已如此,古人虽没谁敢更。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
-
清和二首·其二
蜂衙蝶阵数昌昌,催得春光去渺茫。墨沼云浓凝絮雨,筠帘风细引松簧。已排绮句吟韶景,怯著轻衫试晓凉。底识清和好时节,即看亚陇半青黄。
-
青县访同年亓暄岩明府话旧即日赋别二首·其二
草草相逢傍绿莎,匆匆又复唱骊歌。眼明北海情如此,心逐南宫老奈何。射雉台旁秋水阔,峭帆亭上柳枝多。殷勤折赠怜同调,勉拟乘槎一溯波。
-
为许明夫题金碧山水图二首·其二
佳气茏葱映海霞,乱山环翠水生华。笙歌不空渔樵地,岩谷偏多佛老家。金屋藏春帘结绮,锦軿迎旭扇笼纱。太平人物欢游盛,回首芳春日易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