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

杜甫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蜀郡太守李冰兴修水利时,曾经刻五头石犀牛以镇江水。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虽然有一物镇服一物说法,但是江水还是顺势向东而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当地人总夸耀石犀能治水,洪水泛滥也淹不了张仪楼上。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当年灌口发洪水淹没人家,此事恐镇水之神也感到羞耻。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防洪靠众人出力修筑堤防,正值秋天快用木石泥土筑堤。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大禹治水是顺势疏导河流,哪能靠诡话邪怪来治水患呢。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五头石犀镇水能起何作用,失踪的石犀只能顺水而消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只有自然界阴阳二气调和,才可以免除洪水带来的祸患。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假若谁能掌握天地的纲纪,洪水不会成灾石犀急速奔亡。

小提示:杜甫《石犀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石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吟咏古迹,号召以人力治水患,又将水患与乱政联系起来,呼唤良相出现。全诗忧愤深广,语意沉郁,构思精到,意境浑成,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民治水实践中的情形,不管思想还是艺术都有较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秋天,成都附近发生水灾,杜甫借人们治水过程中崇尚迷信的现象,写了这首诗。战国时秦人李冰作蜀太守时曾在成都南三十五里刻立五头石犀镇压水精,防止洪溢。蜀人以为无忧。但上元二年秋季,洪水泛溢,灌口(灌县西北)一带民遭灭顶。杜甫作此诗以破除人们对石犀的迷信。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