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

杜甫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堂前扑枣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防远客多事使插疏篱真。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已诉徵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巾。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小提示:杜甫《又呈吴郎》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又呈吴郎》这首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使作品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别具一种活泼、疏散之美。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