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
读书以(4)(2)过(3)目成诵为(5)能,最是不济事(1)。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中了(29)了(29)(1),心下匆匆,方寸(2)无多,往(16)来应接不暇(36)(3),如(8)看场中美色,一眼即(32)(4)过(28),与(6)(5)我何与(6)(5)也?千古过(28)目成诵,孰(7)有如(8)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9),不知翻阅过(28)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10),愈(11)探(12)愈(11)出(13),愈(11)研(14)愈(11)入(15),愈(11)往(16)而不知其所穷(17)。虽(18)生知安行(19)之圣,不废困勉下学(20)之功(21)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37)其在翰林(22)读《阿房宫赋》(23)至四鼓(24),老吏苦(25)之,坡洒然(37)(34)不倦。岂(26)以(33)(27)一过(28)即(32)(4)记,遂了(29)其事乎!惟(38)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30)读,迄(31)无佳文。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且(6)过(5)辄(7)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8)。即(9)(1)如(2)《史记》(10)百三十篇中,以(11)(4)《项羽本纪》为(12)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11)(4)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13)为(12)最。反覆诵观(14),可欣可泣(15),在此数段耳(16)。若一部《史记》(10),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3)非没分晓(17)的钝(18)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19)恶曲,及(20)打油诗词(21),亦(22)复(23)寓目(24)不忘,如(2)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25)贮(26)其中,其龌龊亦(22)耐不得(27)。
况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柜,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小提示: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第一段,作者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直接点明读书仅以过目成诵为能是最不中用的,竖起批驳的靶子,表明了鲜明的态度。第二段,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第三段,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选择精华。先是指出“无所不诵”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史记》为例从正面论证,阐明“反复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又以“小说家言”等例,“破烂橱柜”为喻,从反面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文章主要选用典型事例做例证,兼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多用反问句式,如“与我何与也”,“熟有如孔子者乎”,“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岂非没分晓的钝汉”等,增强了说理的气势,使批驳更加有力。
相关诗词
-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
-
和集贤钟郎中
石渠册府神仙署,当用明朝第一人。腰下别悬新印绶,座中皆是故交亲。龙池树色供清景,浴殿香风接近邻。从此翻飞应更远,遍寻三十六天春。
-
通州署中杂兴四首·其一
潞城高望白云翔,浊酒残花兴未央。总道除书同逐客,何妨抱案且为郎。鬼神元自饶宣室,魑魅那曾止瘴乡。散地陆沈无不可,于今孤匣捲秋霜。
-
寄君时弟·其二
正直多疑势易孤,官情时态近何如。应知秋后无穷事,未得冬来第一书。忆汝愁闻洞庭雁,作诗欲寄武昌鱼。江湖此别何其久,日月居诸又岁除。
-
次韵范少才在峡中寄李季允·其一
蜀艇云奔下固陵,一壶浮峡便千金。子来我往才交臂,人涉卬须又苦心。北向虽无一矢发,西风不受半尘侵。是非得丧今休问,喜见戈枪卧绿沈。
-
寄舍弟忠原臣二首·其二
读书也自硕为官,不道驱车值路难。今日时清身拓落,何人喜极涕汍澜。未从玄圃安丹鼎,终倚扶桑把钓竿。兰岳夜来秋雨急,松云深护鹤巢寒。
-
寄舍弟忠原臣二首·其一
震泽烟霞失钓槎,龙门风雪阻行车。别来远道惊蓬鬓,梦里清樽对棣花。万里移书方占籍,九秋看月定思家。卧谈往事知何夕,注目沅湘雁影斜。
-
赴慧日寺途中寄缪同知·其一
舟楫南来处处过,海隅东去奈愁何。蓼花带雨红连渚,黍穗迎秋翠委波。半日帆樯行柳末,一天风月宿芦科。道逢遗老询时事,惟说州侯惠爱多。
-
送马绍荣补学官弟子
临轩天子觅真儒,郕国遗编第一书。君去尽心须尽读,好携十传赴公车。
-
李大将军惟寅得唐吴生观自在菩萨真迹长裾跣足天男相一洗世人称谓之谬且庄严妙好六法具备非五代宋元诸名家所办因手勒心经其上而属
...过裴旻,余非雕龙愧杜甫。吴生千载若有缘,三生裴杜重周旋。安得再起斯人貌,君虎头燕颔相堂。堂九尺玉立麒麟,前他年云台烟阁。第一书姓氏为君,大挥十丈之如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