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行

杜甫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君不见成都城西门外的路旁,立着一对高高的石笋。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古来相传石笋下面是海眼,年深日久苔藓封盖了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又说多雨之际这里常常生碧珠,此事恍惚难以说清。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我想恐怕这里是前朝哪位卿相的坟墓,石笋是当时立的墓表一直存到今。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可惜啊世俗好以神奇之说蒙人耳,犹如小臣好以巧言惑君心。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致使政治教化错乱失掉大体,国家旋即倾危而小臣却蒙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可叹你这石笋享有虚名,后世之人认不清真相仍然朝着你趋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如何找个壮士把你掷到天外,使人见到你的本根而扫清万古之疑云。

小提示:杜甫《石笋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石笋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可分两段,每段各八句。前段驳斥了世俗的以讹传讹,即石笋是海眼镇物的迷信观念;后段转入讽刺当朝小臣迷惑天子造成朝政的混乱。全诗观点尖锐,语言犀利,推断合理,逻辑严密。

创作背景

《石笋行》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杜甫客居蜀中。因成都当地人传说石笋是海眼的镇物,杜甫作此诗破此迷信观念,由此讽喻当朝小臣迷惑天子造成朝政的混乱。仇兆鳌《杜诗详注》:“赵注谓诗作于上元元年。今按此下三首,词格相同,恐俱是上元二年所作。”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