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阙

文天祥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楚月(2)穿春袖,吴霜(3)透晓(4)

楚地的月光,照射着春装的衣袖;吴地的寒霜,浸透了乘马的鞍鞯。

壮心欲填海(1)苦胆为忧天(2)

怀着救国的壮志,带军队奔向临安,像精卫在衔石填海;担心国家覆亡,如越王勾践频尝苦胆。

役役惭金注(1)悠悠(2)欢瓦全。

行军虽然劳累,想到国家对自己的倚重,曾经给予金注碗的赏赐,心里不免愧惭;令人感叹的是,到此危急关头,还有人打算着苟且、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1)

真正的大丈夫,怎样面对这万难的形势?奔向临安、奔向临安!—天虽然短暂,却关系着国家存亡的大计千年。

小提示:文天祥《赴阙》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赴阙》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概括了一年来国家面临的险恶形势,既以曲笔说明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又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是《指南录》激越、愤慨的序曲之作。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远在江西赣州任提刑官的文天祥,接到朝廷命令,要他起兵勤王。文天祥毁家纾难,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极短时间内,募集五万义兵,准备赶赴京城临安 (今杭州)。但他所统领的义兵却遭到谤议,屡受阻挠,几经周折直到八月才抵达都门。朝廷不让入卫,竟被派到离临安数百里之外的平江(今苏州)驻扎。不久,前线吃紧,局势恶化,这年十一月,元军攻破临安大门独松关,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昏庸的南宋君臣,才仓惶地再召文天祥星夜兼程回师捍卫临安。,南宋朝廷在更加险恶的形势下,才允许文天祥率领义兵奔赴临安。这首《赴阙》诗,正作于平江入卫的行军中。

文天祥

文天祥

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