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道中书所见

元好问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金城旬浃兀兀醉歌舞。

我在金城停留了十天,城里照旧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

出门民风,惨惨愁肺腑。

出金城城门一看人民的生活,凄惨得使人满怀愁苦。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去年夏秋两季是大旱,七月才吐出一点禾穗。

一昔营幕来,天明平土。

自从蒙古军开来,一夜工夫就村舍变废墟,农田成荒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捶楚

官府征兵急如星火,追逼租税严刑鞭打。

网罗方高悬,乐国何所?

野蛮的统治残酷的法令正像网罗高悬,安乐的地方果真在哪里?

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

蚕食禾苗的害虫无数,择肉而食的吃人野兽也不只是老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何补

呼天天不应,用诗歌讽刺时政去感化讽喻统治者又有什么用?

单衣者谁子贩籴南府

衣着单薄的那些人,为买粮去远走南路诸府。

倾身一饱,岂乐远服贾

尽一身力量只谋求一饱,难道是乐意去远道做商贩?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雁门道路弯弯曲曲,雪掩涧深又险又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路上遇到那赶着牛车往外地买粮的人,人和牛在雁门山岭深雪中艰难行走是多么的辛苦!

小提示:元好问《雁门道中书所见》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雁门道中书所见》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记述了诗人雁门途中所见,写出元朝统治下,兵役繁急,剥削惨重,官吏贪残,法令严酷,北方人民呼天不应,走投无路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全诗描写具体,语言苍劲,有高度的真实性和概括力。

创作背景

蒙古太宗窝阔台十三年(1241),诗人北游应州(今山西应县)等地,归途中过雁门关,看到人民在蒙古人的野蛮统治下,生活悲惨,愁绝无助,不由得心情沉重,写下了《雁门道中书所见》这首诗歌。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