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东野序
〔唐〕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1)之鸣;水之无声,风荡(2)之鸣。其跃(3)也或激(4)之,其趋(5)也或梗(6)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吹动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激荡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跳跃,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快速,是有东西阻塞了它。水沸腾了,是有东西在烧它。钟、磐一类乐器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有人敲击它就会发出声响。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乐(4)也者,郁(5)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6)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7)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6)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7)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音乐,是由在心里郁结的情感然后向外发泄出来的,它常常借用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是各种器物中发音最好的。自然界对于时令的变化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借以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声表示春天,用雷声表示夏天,用虫声表示秋天,用风声表示冬天,四季的推移变化,那必定是有不得平静的原因吧!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44)择其善鸣者而假(1)之鸣。其在唐(19)(3)虞(4),咎陶(5)、禹(6)其善鸣者也,而假(1)以鸣。夔(7)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1)于《韶》(8)以鸣。夏之时(2),五子(9)以其歌鸣。伊尹(10)鸣殷,周公(11)鸣周。凡载于《诗》(12)《书》(13)六艺(14),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15)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6)。”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17)以其荒(18)唐(19)(3)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20)鸣。臧孙辰(21)、孟轲(22)、荀卿(23),以道鸣者也。杨朱(24)、墨翟、管夷吾、晏婴(25)、老聃(26)、申不害、韩非(27)、昚到(28)、田骈(29)、邹衍(30)、尸佼(31)、孙武(32)、张仪、苏秦(33)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34)鸣之。汉之时(2),司马迁(35)、相如、扬雄(36),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37),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鸣者,其声清以浮,其节(38)数(39)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40)以肆(41),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42)。将天丑(43)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其中的精华,尤其要选择善于用文辞发音的人,来借他们发音。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夏禹是最善于用文辞发音的,就借他们来发出时代的声音。夔不能用文辞发音,自己就借着《韶》乐来发音。夏朝时,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的歌来发音。伊尹为商朝发出了声音,周公为周朝发出了声音。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六经上的文辞,都是文辞中发音发得最好的。周朝衰落时,孔子一班人发出了声音,他们的声音宏大而且传得长远。《论语》说:“上天要让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难道不是真的吗?周朝末期,庄周用他广大无边的文辞来发出声音。楚,是一个大国,到了灭亡时屈原用楚辞来发出声音。臧孙辰、孟轲、荀卿用儒道学说来发出声音。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昚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一类人,都用他们各自的学说来发出声音。秦朝兴起时,李斯用文辞来发出声音。汉朝时,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是最善于用文辞发出声音的。这以下到魏、晋两朝,用文辞发出声音的人都赶不上古代,但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就其中好的来说,他们用文辞发出的声音清丽而浮华,节奏频繁而急促,语言放荡而哀婉,思想松弛而放纵,他们作的文章,杂乱而没有法度。这大概是上天认为他们德行不好而不肯照顾他们吧!为什么不让发音最好的人来发出声音呢?
唐(3)(2)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4)乎汉氏矣。从吾游者(5),李翱、张籍其尤(6)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1)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7)喜,其在下也奚以(7)悲?东野之役(8)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9)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是用他们的才能、用文辞来发出声音的。那些活在世上晚于他们的人中间,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来发出声音。他的诗超过魏晋的作品,其中精妙的已经赶得上古代作品,其它作品也逐渐接近汉朝作品的水平了。同我一起交游的人中,李翱和张籍是其中突出的。这三个人用文辞发出声音的确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而使他们为国家的兴盛发出声音呢?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悲伤愁苦,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发出声音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决定于上天了。他们身居高位,有什么可高兴呢,身居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哀呢!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所以我讲了命运由上天决定的道理来安慰他。
小提示:韩愈《送孟东野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扬迷信。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是议论文中的佳制。
- 作品出处韩昌黎集
- 文学体裁议论文
- 创作年代唐代
创作背景
孟东野(751-814)名郊,字东野,浙江人氏,韩愈的学生和挚友,唐代著名的诗人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屡试不中,直到46岁才成进士,仕途更是坎坷,直到50岁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这篇序文,就是韩愈送他去江南时的劝慰之言。文章暗喻了当政者不能任用人才,埋没人才的恶劣做法。整篇序是为孟郊的不得志鸣不平,可见韩愈对他的同情和推崇 [2] 。
相关诗词
-
再赠三首用前韵·其三
吾怜孟东野,诗思老愈僻。一吟双眉皱,见者意不适。偶逢韩昌黎,倾倒慰孤寂。君才不须猜,而我有愧色。我诗调屡改,清苦近一载。君诗十年前...
-
鼎仪宅分韵送其兄武仪还昆山得倪字
...凉秋入庭树,风露忽已凄。昔作凤和鸣,今为雁分栖。悠悠沧江上,道路阻莫跻。到门见桑梓,登堂颂黄鲵。人生重骨肉,至乐谅不齐。送君东城去,蔓草青萋萋。
-
送山东廉访照磨于思容
林梢春动紫烟生,匹马东风十日程。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
-
送史总管廉访江东
历下方誇汉吏循,江东又见绣衣新。可能召父专前代,更有萧规俾后人。佐理非才常自愧,别离作恶向谁陈。何当揽辔从公去,归泛清溪采白蘋。
-
送孟君复信州总管
君侯弱冠已专城,未许甘终浪得名。五马人生真足贵,一毫宠辱不须惊。暮云去作江东梦,秋雨无忘蓟北情。歌罢风前折杨柳,离觞那忍为君倾。
-
东城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
送王子庆诏檄浙东收郡县图籍·其一
木落江南天地秋,西风吹子过东州。试开图籍寻佳处,便命舟车作胜游。
-
送孟和卿平阳寻母
...指,母恩未报情曷已。团圞尊前舞綵衣,大胜世间朱与紫。子行万里涉风沙,誓不见母不还家。儿今发落母应老,道旁看者还咨嗟。临川孟氏号雍睦,家世来此澶渊族。婆娑老慕紫荆花,料想春风依旧绿。
-
送薛存义序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
-
送杨少尹序
...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