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四首·其三
〔清〕
倚天照海倏(1)然空,脆薄原知不耐风。
倚天照海之盛的花木经不住风雨,倏忽成空。原来脆薄耐不住风雨侵袭。
忍见化萍随柳絮(1),倘因集蓼(2)毖(3)桃虫(4)。
不忍见到化萍变为柳絮,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灾难,一定要谨慎,避免鹪鹩成患。
到头蝶梦(1)谁真觉,刺耳鹃声(2)恐未终。
到头来真的有人能够清醒吗,刺耳的争吵声仍未终结。
苦学挈皋(1)事浇灌,绿阴涕尺(2)种花翁。
长期用桔槔汲水,灌溉花木,但风雨一来,花朵落尽,使种花翁流涕成尺长。
小提示:陈宝琛《感春四首·其三》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感春四首》是清代诗人陈宝琛所创作的一组七言诗。这四首诗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第一首写战败议和;第二首直指慈禧太后;第三首北洋海军的覆灭及教训;第四首写割台悲恸。全诗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
- 作品出处沧趣楼诗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文学韵律押[东]韵
- 创作年代清末近现代初
创作背景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后陈宝琛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在其谪居期间,中日爆发了甲午海战。在李鸿章不抵抗的政策下,中国当时最精锐的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海战以中国的惨败结束。翌年春天,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国内引起朝野一片哗然。陈宝琛虽处江湖之远,仍念庙堂之高,时刻关注时事。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陈宝琛感到愤懑的同时,又感到哀伤。由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春天,陈宝琛遂作《感春四首》以志。
相关诗词
-
过蓬辣滩志喜四首·其三
扁舟曾是泛天河,留滞前途感慨多。为幸登湍浑若驶,儿孙对酌听渔歌。
-
恭和太师台翁元旦诗四首·其三
长安弦管闹声酣,元老登坛月窟探。昨夜青藜燃太乙,今朝紫气映台三。纯忠报国因诗发,馀力筹边对奕谈。却怪稽生成底事,千秋事业让今堪。
-
感寓四首·其四
红紫委路尘,绿树有嘉色。刳心晚闻道,玩物若有得。青春坐销歇,方兹见真实。人生到中年,胡不保明德。秋风堕庭梧,栖凤去无迹。矫首碧云端,一语三叹息。
-
再叠图茔致思四首·其三·凤山北陇
...峙止疑栖停。五陇相起伏,形胜由天成。林侯卜其吉,为母开佳城。树槚匪求材,砻石斯为铭。五患既尽除,一抔期永宁。雨濡与霜降,春履仍秋行。感此狐兔迹,况闻风木声。凄然泪承睫,寒泉亦悲鸣。
-
元日四首·其三
野俗夸占候,年芳比昨强。值人春立早,加闰岁行长。话绪及农切,杯巡次客忙。援时从少饮,独后感流光。
-
晚春感事四首·其三
徙倚阑干送落晖,年华冉冉恨依依。护雏燕子常更出,着雨杨花又懒飞。已为读书悲眼力,还因揽带叹腰围。亲朋半作荒郊冢,欲话初心泪满衣。
-
又和感旧四首·其二
蹇驴谁驾复谁骖,略似遗公在剑南。尚有三钟加十束,那无二顷种千柑。不烦剥啄敲门访,且可跏趺面壁参。春到茅檐殊未觉,晓窗差薄日初酣。
-
呈李赣州四首 其三
安否每难问,姓名今得通。久忧埋积雪,大喜得春风。与世故多识,如公能几同。既欣还有感,愁对海棠丛。
-
清明日得家书四首·其三
欲归归未得,留滞绣江滨。感慨伤春望,侨居多北人。苍生未苏息,黄屋尚蒙尘。王室艰危极,潸然泣老臣。
-
苏武诗四首·其三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俛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