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充秀才书
〔宋〕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3),霈然(4)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5)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6)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7),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修顿首禀告吴君足下:前几天承蒙您给我一封信和三篇文章,打开一读,好像有成千上万的文字,等到稍稍定神细看,才知道不过几百字。如果不是词义丰富,立意高远,气势充沛而不可抵挡,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但是,您自己还担心没有人开导,无所适从,写作难于提高,这是您一心向学的客气话罢了。我既无济世之才,官位也不尊荣显赫,因此,我的批评或表扬无足轻重,我的力量也不足以打动人心。世上想借名人的声望来抬高自己,借大人物的权力帮助自己上进的人,从我这里又能得到什么呢?您学业精进,文章雄健,本来就有用于时,也不必依靠我的声誉来抬高,依靠我的力量来上进。但是,承蒙您来看望我,好像有什么要求,莫非是急于寻求正道,不选择什么人而问了吧?
夫学者未始(1)不为道(2),而至者鲜(3)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4)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4)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3)也。
求学的人未尝不想求得道,但真正达到目的的却很少。这并不是道离开人很远,而是学习的人被某些假象迷惑了。说起作文,难于写得精巧令人喜爱,容易取悦于一时使自己满足。世上求学的人往往沉迷在这一点上,偶尔有高明的地方,便说:“我的学问够了。”沉迷得厉害的人甚至百事不关心,说:“我是一个文人,专心写文章罢了。”这就是求道很少达到目的的原因。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1)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2)不暇著书,荀卿(3)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4)、仲淹(5),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6),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从前孔子年老了回到鲁国,整理六经,不过花了几年的短时间。但是,他攻读《易》时好像世上根本就没有《春秋》,读《尚书》时,好像没有《诗》,这是他之所以用功少而能登峰造极的原因。圣人的文章,虽然我们赶不上,但是,总的说来道的境界高,文章便不难具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孟子终日奔忙到处游说,没有空暇著书,荀子也到了晚年才写书。至于扬雄、王通,他们都是勉强模仿前人的言词来著述,这是道不足而勉强写作的表现。后世糊涂、愚昧的人,只看到前代的文章传了下来,以为学习就是舞文弄墨而已,所以越勤苦努力越达不到目的。这正是您所说的,整天关在房间里写,文章不能纵横驰骋,随心所欲,其原因在于道不充实。如果道充实了,即使是上天入地走遍天下,也没有达不到的。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1)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2)。
您的文章就像汪洋大海,气势充沛,可称得上好文章了。而且,您又立志求道,还认识到自己不够。倘使一直这样不懈努力,那么达到孟子、荀子的境界也是不难的了。我是学道而没有达到目的的人,不过幸而不满足于一时的喜爱,也不沉溺于微小的成绩而停止不前。我写此文,是为了借助您这种不断上进的精神,来激励我的进步。非常幸运。欧阳修上。
小提示: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答吴充秀才书》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给友人的一篇散文。全篇分四段。首段赞扬来者“学精文雄”而好学谋道;接着,指出世之学者初欲为道“而至者鲜”的原因,在于往往溺于文,“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第三段,先以孔孟荀卿为例正面论述,再以子云、仲淹、“后之惑者”为例反面论述,又以“足下”的自身感受来印证,确立“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的观点;最后,以宾主二人志同道合互为激励作结。文章言辞恳切,寄意深长。
- 作品出处欧阳修文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宋代
创作背景
《答吴充秀才书》这是欧阳修写给吴充的一封回信,作于康定元年(1040)。当时吴充应进士举到京城开封,带着文章向欧阳修求教,欧阳修于是写了此信作答。
相关诗词
-
对雨赠李主簿高秀才
逦迤曙云薄,散漫东风来。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吏局劳佳士,宾筵得上才。终朝狎文墨,高兴共徘徊。
-
答徐秀才
铅钝谢贞器,时秀猥见称。岂如白玉仙,方与紫霞升。清诗舞艳雪,孤抱瑩玄冰。一枝非所贵,怀书思武陵。
-
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曲言恶者谁,悦耳如弹丝。直言好者谁,刺耳如长锥。沈生才俊秀,心肠无邪欺。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毁出疾夫口,腾入礼部闱。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东归家室远,掉辔时参差。浙云近吴见,汴柳接楚垂。明年春光别,回首不复疑。
-
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
归和初喜戢戈矛,乍捧乡书感去留。雁序分飞离汉口,鸰原骞翥在鳌头。家邻紫塞仍千里,路过黄河更几州。应到高堂问安后,却携文入帝京游。
-
送徐秀才之吴
吴都霸道昌,才子去观光。望阙云天近,朝宗水路长。海门收片雨,建业泊残阳。欲问淮王信,仙都即帝乡。
-
答长沙丁秀才书
月月便车奔帝阙,年年贡士过荆台。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故人携卷来。
-
与郑秀才叔侄会送杨秀才昆仲东归
书剑功迟白发新,异乡仍送故乡人。阮公留客竹林晚,田氏到家荆树春。雪尽塞鸿南翥少,风来胡马北嘶频。洞庭烟月如终老,谁是长杨谏猎臣。
-
李秀才近自涂口迁居新安适枉缄书见宽悲戚因以此答
远书开罢更依依,晨坐高台竟落晖。颜巷雪深人已去,庾楼花盛客初归。东堂望绝迁莺起,南国哀馀候雁飞。今日劳君犹问讯,一官唯长故山薇。
-
长庆寺遇常州阮秀才
高阁晴轩对一峰,毗陵书客此相逢。晚收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山馆日斜喧鸟雀,石潭波动戏鱼龙。上方有路应知处,疏磬寒蝉树几重。
-
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
欲寄家书少客过,闭门心远洞庭波。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愁泛楚江吟浩渺,忆归吴岫梦嵯峨。贫居不问应知处,溪上闲船系绿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