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3)霈然(4)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5)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6)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7),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修顿首禀告吴君足下:前几天承蒙您给我一封信和三篇文章,打开一读,好像有成千上万的文字,等到稍稍定神细看,才知道不过几百字。如果不是词义丰富,立意高远,气势充沛而不可抵挡,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但是,您自己还担心没有人开导,无所适从,写作难于提高,这是您一心向学的客气话罢了。我既无济世之才,官位也不尊荣显赫,因此,我的批评或表扬无足轻重,我的力量也不足以打动人心。世上想借名人的声望来抬高自己,借大人物的权力帮助自己上进的人,从我这里又能得到什么呢?您学业精进,文章雄健,本来就有用于时,也不必依靠我的声誉来抬高,依靠我的力量来上进。但是,承蒙您来看望我,好像有什么要求,莫非是急于寻求正道,不选择什么人而问了吧?

夫学者未始(1)为道(2),而至者(3)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4)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4)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3)也。

求学的人未尝不想求得道,但真正达到目的的却很少。这并不是道离开人很远,而是学习的人被某些假象迷惑了。说起作文,难于写得精巧令人喜爱,容易取悦于一时使自己满足。世上求学的人往往沉迷在这一点上,偶尔有高明的地方,便说:“我的学问够了。”沉迷得厉害的人甚至百事不关心,说:“我是一个文人,专心写文章罢了。”这就是求道很少达到目的的原因。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1)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2)不暇著书,荀卿(3)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4)仲淹(5),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6),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从前孔子年老了回到鲁国,整理六经,不过花了几年的短时间。但是,他攻读《易》时好像世上根本就没有《春秋》,读《尚书》时,好像没有《诗》,这是他之所以用功少而能登峰造极的原因。圣人的文章,虽然我们赶不上,但是,总的说来道的境界高,文章便不难具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孟子终日奔忙到处游说,没有空暇著书,荀子也到了晚年才写书。至于扬雄、王通,他们都是勉强模仿前人的言词来著述,这是道不足而勉强写作的表现。后世糊涂、愚昧的人,只看到前代的文章传了下来,以为学习就是舞文弄墨而已,所以越勤苦努力越达不到目的。这正是您所说的,整天关在房间里写,文章不能纵横驰骋,随心所欲,其原因在于道不充实。如果道充实了,即使是上天入地走遍天下,也没有达不到的。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1)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2)

您的文章就像汪洋大海,气势充沛,可称得上好文章了。而且,您又立志求道,还认识到自己不够。倘使一直这样不懈努力,那么达到孟子、荀子的境界也是不难的了。我是学道而没有达到目的的人,不过幸而不满足于一时的喜爱,也不沉溺于微小的成绩而停止不前。我写此文,是为了借助您这种不断上进的精神,来激励我的进步。非常幸运。欧阳修上。

小提示: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答吴充秀才书》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给友人的一篇散文。全篇分四段。首段赞扬来者“学精文雄”而好学谋道;接着,指出世之学者初欲为道“而至者鲜”的原因,在于往往溺于文,“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第三段,先以孔孟荀卿为例正面论述,再以子云、仲淹、“后之惑者”为例反面论述,又以“足下”的自身感受来印证,确立“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的观点;最后,以宾主二人志同道合互为激励作结。文章言辞恳切,寄意深长。

创作背景

《答吴充秀才书》这是欧阳修写给吴充的一封回信,作于康定元年(1040)。当时吴充应进士举到京城开封,带着文章向欧阳修求教,欧阳修于是写了此信作答。

欧阳修

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知州。卒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