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2)异端(3),吾亦以为异端(3)。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3)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3)也,以所闻于儒先(4)之教者熟也;儒先(4)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3)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5)也。其曰“(6)异端(3)”,是必为老与佛也。

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他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异端,我也认为它们是异端。人们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因为他们是从父亲和师长的教导里听熟了的;父亲和师长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因为他们是从儒家先辈的教导里听熟了的;儒家先辈也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他们是因为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孔子说“圣人那是我不能够达到的”,这是他的谦虚。孔子说“讨伐儒家以外的其它思想”,这一定指的是道教与佛教。

儒先亿度(1)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2)矇聋(3)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己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4)”。至今日,虽有(5),无所用矣。

儒家先辈根据主观猜测而作出上面这些结论,父亲和师长承袭和述说这些话,后生晚辈盲目地听从这些话。众人之口说着一样的话,是不可能揭穿的;千年以来都是一样,人们自己都不知道。不说是“徒然无用地记诵孔子的话”,而说是“已经懂得了孔子这个人”;不说是“勉强把不懂当作懂”,而说是“懂了就是懂了”。到今天,即使有眼力,已没有什么用处了。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而圣之(1),亦从众而事之(2),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我是什么人呢?敢说自己有眼力?也只有跟随大家罢了。已经跟从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圣人,也就跟从众人而供奉孔子像,所以我跟随众人供奉孔子像于芝佛院。

小提示: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明代作家李贽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首先写当时的社会风气:尊孔子为圣人,斥道教与佛教为异端,作者指出人们这是盲从“父师之教”;第二段写世代沿袭此风造成人们“万口一词”“千年一律”地盲目崇奉孔子,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最后一段,作者写自己也是“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但作者这么写是故意用反语。这种写法绳里藏针,锐利至极,直刺人心。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李贽文章见解独到、思想进步,敢于直接向传统的尊孔理念提出挑战的特色。文章写法独特,先立后驳,文字精辟精警,讽刺中带着诙谐的情趣。

创作背景

万历十三年(1585)春,李贽由黄安移居麻城,弃家只身住在环境幽静的龙潭芝佛院,从事著述、讲学,凡十馀年。这篇文章就是在芝佛院写的。

自汉代以来,孔子被神化。宋明道学家,把孔子当偶像来崇拜。明代科举,把儒家经书法定为考试内容。作者反对盲目尊孔,特写这篇杂文。

李贽

李贽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

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