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
〔宋〕
登百丈山(1)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4)垂崖(5),垒石为磴,十馀级乃得(7)度(6)。山之胜(8),盖自此始。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循(3)磴而东,即得(4)小涧。石梁(5)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6)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7)下,其声溅溅(8)然。度(2)石梁(5),循(3)两崖曲折而上,得(4)山门(9)。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1)人,然前瞰(10)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5)。度(2)而北,蹑(11)石梯,数级入庵(12)。庵(12)才(13)老屋数间,卑庳(14)迫隘(15),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16)。水自西谷中循(3)石罅(17)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18)其上流,当水石峻激(19)相搏处,最为可玩(20)。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1)。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出山门(4)而东十许(1)步,得(3)石台。下临峭岸,深昧(5)险绝。于林薄(12)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6)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7)之,璀璨(8)夺目(9),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10)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11)在眼。日薄(12)西山,馀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13)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14),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15)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16)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2),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17)焉。畏险者或不敢度(2)。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18)矣。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馀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3)其胜(2),余又叙次(4)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1)、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5)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6)欲往而未能者。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小提示:朱熹《百丈山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的夏天。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 作品出处朱文公文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宋代
创作背景
《百丈山记》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而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这篇末文字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相关诗词
-
游褒禅山记
...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遊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遊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春赋
...扇,花承节鼓。协律都尉,射雉中郎。停车小苑,连骑长杨。金鞍始被,柘弓新张。拂尘看马埒,分朋入射堂。马是天池之龙种,带乃荆山之玉梁。艳锦安天鹿,新绫织凤凰。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
-
八咏诗·其八·被褐守山东
守山东,山东万岭郁青葱。两溪共一泻,水洁望如空。岸侧青莎被,岩间丹桂丛。上瞻既隐轸,下睇亦溟濛。远林响咆兽,近树聒鸣虫。路出若溪右,涧吐金华东。万仞倒危石,百丈注悬潀。制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洞井含清气,漏穴吐飞风。玉窦膏滴沥,石乳室空笼。峭崿途弥险...
-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潨云汉来。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幽缄傥相传,何必向天台。
-
途次华州陪钱大夫登城北楼春望因睹李崔令狐三相国唱和之什翰林旧侣继踵华城山水清高鸾凤翔集皆忝宿眷遂题此诗
城楼四望出风尘,见尽关西渭北春。百二山河雄上国,一双旌旆委名臣。壁中今日题诗处,天上同时草诏人。莫怪老郎呈滥吹,宦途虽别旧情亲。
-
入百丈涧见桃花晚开
百丈深涧里,过时花欲妍。应缘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南洛师臣契,东岩王佐居。幽情遗绂冕,宸眷属樵渔。制下峒山跸,恩回灞水舆。松门驻旌盖,薜幄引簪裾。石磴平黄陆,烟楼半紫虚。云霞仙路近,琴酒俗尘疏。乔木千龄外,悬泉百丈馀。崖深经鍊药,穴古旧藏书。树宿抟风鸟,池潜纵壑鱼。宁知天子贵,尚忆武侯庐。
-
巫山高
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势逆将覆船。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陆行巉岩水不前。洒泪向流水,泪归东海边。含愁对明月,明月空自圆。故乡回首思绵绵,侧身天地心茫然。
-
宴杨驸马山池
垂杨拂岸草茸茸,绣户帘前花影重。鲙下玉盘红缕细,酒开金瓮绿醅浓。中朝驸马何平叔,南国词人陆士龙。落日泛舟同醉处,回潭百丈映千峰。
-
石钟山记
...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