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秋声

项鸿祚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萧瑟的秋风让人听了本已难过,却为何又遇上芭蕉秋雨?那泠泠的秋雨未知何时下起,渐渐又澌澌地一阵紧似一阵,萧萧的秋风忽又停住。旅馆近处的邻舍响起稀疏的捣衣声,远处的城楼又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 种种声音在我心头汇成凄凉和苦楚。遥想江边落叶,洞庭秋波,真不知愁绪来自何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砌蛩自叹,边鸿剪灯谁语?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此时此刻的秋声令天涯倦旅常感惊惧,入秋后日短夜长,乡梦却因秋声受阻。阶下的秋蛩寂寞地哀叹,塞上的秋雁孤独地悲鸣,我剪烛西窗独自一人与谁相语?且不要过度伤心,可怜到了秋深的时候,无声的况味会令人更加痛苦。那时满目寒江只剩下,万顷枯黄的芦苇,在寒风中把游子的离魂卷去。

小提示:项鸿祚《水龙吟·秋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水龙吟·秋声》是清代词人项鸿祚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以“听西风”“芭蕉雨”“疏砧”“断鼓”“皋木”,织成一片肃杀凄楚的秋声;下片换头承上词意,进一步抒写羁旅客愁,既状写自艾自怜的情景,又写极度的伤心。全词紧扣题意,隐情于景,景为声造;只在“无声”处出一“声”字,反衬满篇的秋声,极见其用辞之工,结构之妙。

创作背景

项鸿祚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制度大崩溃的前夕。封建社会乃至清满族政权岌岌可危。一批有识之士,在西方资本主义从经济到政治的侵略之下,特别在可耻的鸦片贸易冲击之下,痛感国运维艰,而救国无术,十分心痛。项鸿祚死于鸦片战争前五年,没有看到西方资本主义赤裸裸的武装侵略。但是,时代的危机,祖国的衰颓,有识之士无望的挣扎,使这位敏感的词人心中充满苦痛。有感于此,词人以自然界的秋声为题,写下《水龙吟·秋声》这首词,以说明当时清王朝已走到灭亡前的深秋时候。

项鸿祚

项鸿祚

清代词人

项鸿祚(1798—1835),一名廷纪,字莲生,浙江杭州人,家世巨富而为词清婉。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后曾两应礼部试不第。他幼学填词,崇尚花间,自谓“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中年之后,家道屡遭变故,以致困顿不堪。他是浙派词的后劲,但能自出机杼而不为姜(夔)张(炎)所束缚,对以后作者如蒋春霖等影响颇大。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